艺术观察
书画家应活跃在大众生活中
肖云儒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气质、经历、性格和人生来设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自己愿意的公众形象。书画家也一样。谁也没有权利要求他们按照一种“应该”和“需要”的模式生活。在艺术家个人人生选择上,没有群体认同的“应该”和“需要”,只有个体自足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由于中国人的实践精神更近乎于儒,而艺术精神更近乎于道,在古代,中国文人墨客和书画家中选择出世、隐逸者甚多。这个隐逸派文化人群体,被统称为“山林”也许原因就在这里。“山林”文化与“庙堂”文化、“坊间”(民间)文化构成中国古典文化的三大板块。
艺术家的这种选择有道理,也有悖论。艺术创作重内心世界、重个性、重独特,有时甚至不排斥怪异。求异是艺术家终生的追求,趋同则从来是创作的大敌。艺术常常是艺术家对生命和生活有了不同于或深入于世人的看法而选择的美审表达渠道。它便有了天然的孤独、内省质地。但书画家用笔倾诉,不就是希望有人倾听,有心感应吗?因而艺术又从来有着内在的传播和扩散要求。在这种矛盾中,你如何选择,只有你知道,或者你自己都不知道——只有天知道,“天”在这里是诸种因素的自然组合,是自然而然,是顺其自然。
当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的社会化程度和人际交流程度日渐加剧。社会运动中不由自主、欲罢不能的价值选择会裹挟着你,带着你的人生和艺术一道去参与。新的生活现象、心理图景会吸引你去体验。文化交流的天然欲望诱惑是那么强大。艺术创作的价值实现,艺术市场的民众认同和利益诱惑更是那样不可抗拒。人类与生俱来的合群心理更是让人无法入定。
尽管如此,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还是乐见也提倡艺术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走进社会,走进公众,走进市场,尤其要提倡和鼓励走向民间,走向底层。艺术家自然而然渗入社会,成为现时代民众中的一员;自然而然地渗入社会的艺术文化生活,自然而然地成为有责任感、有亲和力的文化人物和精神表率,是现时代艺术家生活选择的题中之意。
书画家打造自己的公众形象,不一定要把头剃光、胡子留长。不一定油画家非穿西式名牌休闲装,扣顶南瓜帽,架上宽边玳瑁眼镜。不一定国画家非对襟褂子和圆口布鞋,开口子曰诗云,闭口儒道释易。当然当然,也不一定就不可以这样。只是不要摆谱,不要耍范儿,不要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当成秀场,不要让自己天天走T台,不要以自己的身体和言行做广告。这样的人,只能让我们感到浅表得可以,幼稚得可爱。
要发掘自己的童年记忆,在老家、在父母膝下的那种生命记忆,要参与到街头巷里村民、市民的街谈巷议中去。可以国计民生,可以柴米油盐,平易、质朴、庸常,浑然天成。你以为你是谁?不就是一老百姓,一老头,一丈夫,一妻子,一个职场人吗?而已而已。
但我们确实又是艺术家,我们有我们心中的神祇,有我们独有的才能。我们融入社会生活,主办各类艺术活动,参与各种文化论坛,现身于社会公益事件,也出入于艺术市场,甚至在艺术智慧之外也玩那么一点商业智慧,以作品以言论,发表我们过人的或并不过人的艺术文化见解,引领社会文化风尚,提升社会审美水平。——这又是多么好的一道风景。
艺术要百花齐放,艺术家的公众形象也应该百花齐放,无须强求一律,切忌扬青诋白,唯有纯真、唯有美善、唯有艺术良心和社会责任,在艺术家之间共同着。
李阳有意义地虚度人生
画家简介
李阳,1963年生于西安。1981年至1985年就学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5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西安美院国画系副教授、中国岩彩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学者。曾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展。西安美术学院西部美术馆举办个展。出版有《速写人物技法》、《李阳画集》等。
在很多人眼中,西安已是个慢节奏的城市了,但对于西安美院教授李阳而言,他希望西安不仅是慢节奏,更是慢生活,是“有意义地虚度人生。”
西藏奇遇,时间停止了
“那几天过的是天国的日子。遥远的、高耸的、仙境般的大藏寺,在海拔四千二百米的山上。一片银色的世界,耀眼的阳光,却下着晶晶亮的雪。对面小伙坐在雪地上晒太阳唱着歌,我在静静地画寺院。突然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再看小伙,远远的非常清晰,一动不动,雪依然飘落下来,晶莹发光,天空好像有神仙飞过,那一刻,世界停滞了。”
这是热爱西藏的李阳在在大藏寺雪山旁的奇遇,正在作画的李阳感觉到时间似乎停止了,他笑着说这可能是大脑缺氧,也可能是一种极致体验。
从1981年开始,李阳拿着速写本跟着父亲走遍中国,他说自己云游了二十年。李阳对西藏上了瘾,大学刚毕业,他就拿着美院的奖学金去西藏当了两个月的背包客。
“1991年,我用两个月在西藏画画,晒太阳、喝酥油茶,帮他们做饭。甚至在西藏认了干儿子阿万。当时下着大雪,我和学生开着吉普来到西藏的一个小镇,没有旅馆,小喇嘛阿万带我到他家住,接下来还跟着我的车在西藏转了13天。”
求画人多,除了吃饭就在画画
直到去年5月9日,李阳才在国内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张画。
李阳说,几年前美院分房子时,他除了首付10万,还借了50万元。“当时想这辈子都还不了。”
第一笔,李阳一万元卖了10张画。5月9日签约,10月的时候画商带着好烟好酒来到他家,“李老师谢谢你,我们赚钱了。”
曾经有画商建议李阳将完成一幅画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因为一旦市场形成,他的画肯定供不应求。但李阳说他做不到。最快“也就是一两天一张”。
李阳坦言,对于自己画价的暴涨也“吃惊死了”。他并不避讳自己的画价去年过年时还只是每幅5000元的价格。但由于求画的人太多,以至于李阳“除了吃饭就在画画”。
在法国,流连博物馆办个展
早在2005年,李阳就知道自己的画是与国际接轨的。
那一年,李阳去了法国。住在西安美院在法国的画室。距离卢浮宫步行仅需二十分钟。
李阳每天流连于各大博物馆,触动特别大。在法国的这段日子让他打开了视野,并充分体味到文化是流动的。
李阳在法国办了重彩画个展。法国人很认可这种风格。因为中世纪以前,油画还没产生时,法国画家就曾用过矿物颜料。而藏族题材和佛教题材都深受法国人的欢迎,一下就卖出去了6张画。赚了钱的李阳,请朋友在法国酒吧挨个喝。“去毕加索、海明威、萨特曾经去过的酒吧。”
走出“机器人的日子”
李阳把过去一年多的日子定义为“机器人的日子”,现在他要开始第二段的生活,“要在60岁以前画几张好画。”
以前是彻底慢,如今已经在市场上得到承认的李阳要有张有弛地追求慢。和他接触过的人能够感到这个真性情的人不是做做姿态而已。“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充满了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但艺术正好相反,不能功利。这对人心理是极大的考验。”李阳说,“好作品不是几笔完成的,要下功夫去做。画画对我不是赚钱,是生活。”
早在上学时,李阳就对重彩画很感兴趣,他曾专门到北京向日本岩彩画大师加山又造请教。并尝试着以墨色做底,大胆运用矿物颜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很多人迷恋墨色,我还是想在色彩上尝试,找一些新的东西。”
李阳说自己的画不太追求瞬间动作,而是追求那种永恒的画面。因此在他的画中经常有佛像出现。他已经约好和一个摄影家明年一起去西藏,看看过年的风俗,打算大年初三出发。体验藏民的生活,感受慢节奏。本报记者谢勇强
陈孟昕传统是大风格格
画家简介
陈孟昕,1957年生于河北邢台。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参加第六届至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奖。获奖作品有《帕米尔风情》、《秋之祭》、《暖月亮》等。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机构收藏。
11月,是画家陈孟昕的“繁忙季”。从月初到北京申报“博士点”、张罗桃李英华——何家英师生美术作品展,到参加江海交融——湖北上海两地名家美术作品……忙得不亦乐乎。更有沪上藏家拿着百万现金到家里收画,他躲在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不敢回家”,接受采访,还是“多年交情,不好推辞”。
写当下的形养眼,守传统的韵养心
陈孟昕是工笔画家,平日里,头发也梳得一丝不苟。前日见了面,大吃一惊,先生竟剃了个光头,戴上了帽子。令人无法把眼前这个八尺大汉,和他的写意仕女图结合起来。
见过陈孟昕不少写意仕女图,丽女盛饰,裙拖八幅湘江水;仰抚云鬓,倚栏游径释闲情。“美人既醉,朱颜酡些。”他的《丝竹晚唱》,芭蕉树下,玉女弄笛。点墨有呼应,造景有虚实,染色有冷暖,写人有露藏,状物有参差。燃香计时,烟飘飘,空灵透气,雅从静来。落阳照唱晚,恁是让宁谧芭蕉,也或嗔或喜,我见犹怜。
仕女画,代有高手。现如今,文化上的大破大改,身边流行的是“嘻哈”,仕女渐少。没了生活,画家以仕女聊寄情趣,画纤腰弄柳,难免不食人间烟火。陈孟昕有自己的心得,他取景大自然,写身边人。借劳作场景,代取旧日闺阁,接天气地趣,多了生气。陈孟昕说得好,“个人是小风格,传统是大风格。”他写当下的形养眼,守传统的韵养心:邻女自嬉,弄袖而舞。一水宛然,雾霭里,美人出浴,草木欲羞。山气悠悠,境萧散简远。人物与山水为伴,传统的文雅清丽还在,情志更为辽阔。
但见他的“少数民族四季”收官之作《腊月》,雪如堆絮,如积玉,琼林锁路。喧鸟往来空中,历历箫管声闻。傣民着蓝衣,或伐木,或担荷,或闲聊,和谐安泰。心游藤木上,意行无人处。
不画画,浑身就不自在
与《腊月》同系的《一方水土》。蓝调里,90多个人物各得其所。荷担弄织舂米忙,时听飞禽绕树声。信是白云为锁钥,山间人市两沉沉。再看画集里的《暖月亮》,淡紫间青;《靠近太阳的地方》,红里见黄。
三矾九染,陈孟昕用画笔罩染一方浮世,弦线作丝竹,一白一蓝两个色调,如唱山歌对唱,一呼是人籁,一和是天籁。
陈孟昕画好纸贵,“因行政兼职,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画画,一幅《腊月》画了3年。”我们采访时,还有研究生找上来问这问那,刚把话头续上来,又有办公室通告有“接待任务”。这位曾游学美国的画家抱歉地耸耸肩,浅浅地笑着。
“不画画,浑身就不自在。”作为当代中国工笔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陈孟昕“忙里偷闲”,画起了写意。感于事,发乎情,会于意,寥寥数笔,便是一可人的世界。看他画画,先上清水,再点色。亮处涂厚,深处薄,罩染分染,单纯而强烈的视觉效果。《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待昭阳日影来。墨线,千缠万绕,如舞如蹈;取色,单纯剔透,如流如沁。“青蓝花青和墨撞水,你碰我撞,自然浸化。”美女们瘦骨清象者,似是洛神舞于前;丰腴健壮者,宛若周昉笔簪花……更有那超写实的图景:男人嘴上叼的烟,小孩吃的零食,女人腰上的挂饰……画面成了浮世绘。
画山水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人物画,也要尽看百态。陈孟昕生于北国,后到武汉读研,去西方问学,再上云贵高原,突然“顿悟”。“云贵人朴实,环境没破坏,物种没破坏,门也不锁,盖房子,全村人来帮忙。村民与自然生态和谐,人与人和睦无隔。”看不见钢筋丛林、冰冷水泥,听不到喧嚣众声,令画家似乎追慕到了那个“不知有汉”的桃花源。陈孟昕的画,人物头部扁平,人体宽厚丰实。肢体横长扁平,手臂上粗下细,透着力量感。夸张的曲线,满足、恬静。画中人物基本不画眼睛,一笔带过。不点睛,反而多了想象的空间。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洁
新闻推荐
新闻调查一个猝死农民工的背后从今年2月22日到11月6日,他258天没休息,日均工作12.1个小时。临死前一晚,他还在和工友抱怨,工头没让他加班,钱又少挣了!
罗开祥今年的心愿是多挣些钱将自家因灾受损的房屋重修一番,再留点钱供他和老伴养老。然而,未等心愿实现,11月8日,他被发现猝死在工地宿舍内。这一天,正是老家缴纳1万元重修房保证金的最后期限。在...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