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届全国9省市艺术联展”系列报道推出“双城会”画家访谈,力求为读者全面展示陕西中青年家和其他8城家的艺术实力。
范华 在画布上作诗
画家简介范华,1961年生。陕西蓝田人。陕西省国画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创作《孕育大地》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1990年《高山流水》入选全国山水画大展;1998年作品《高泉》入选全国山水画大展;1987年赴日本举办画展;1990年赴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1991年在西安举办画展;1999年赴日本举办画展;2001年赴美国举办画展并讲学。
出版有《范华范呈画展》、《范华画集》、《范华国画集》、《范华赴香港作品选》、《范华赴美作品选》、《范华国画专题电视3部》等。
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京西宾馆以及海内外馆堂及著名收藏家原田观峰、徐展堂等收藏。
陕西画院院长范华,他画作上的落款却是“范桦”,对此,不熟悉的人难免会奇怪。其实,名字变更的后面,有着一段画艺领悟与精进的故事。
风格:大写意,形成辋川诗性精神
有人评价,“世界只有一个辋川,辋川只有一个范华,所以范华与他的泼墨山水在画坛的存在是具有独立性的。”这话道出范华泼墨画风格的精神源头。
范华从小生长在蓝田。在这个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辋川的诗情融进了少年范华的生活。他说自己直到大学毕业后才感受到王维的诗境,童年的环境感染,一生都摆脱不掉。正因为如此,范华的绘画喜欢浪漫的、含蓄的表现。他对自己的定义是“表现型、写意性画家”。
“我不是照着别人路走的人。喜欢不断求新,追求对时代的感受。”在范华的创作历程上,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将自己的个性和感受通过泼墨泼彩展示出来,实现突破。
范华的毕业作品为《辋川图》,他坦承当时吸收了一些西方表现主义的技法。大学毕业后,他也曾追求写实,在黄河两岸写生。几年后,他慢慢觉得自己的性格还是适合大写意。通过揣摩张大千的画作,他找到了泼墨泼彩的表现手法,并以强化笔墨的审美,形成了独特的辋川诗性精神。
题材:创新多,大兴安岭结“桦”缘
在题材的开发上,范华的每一次拓展都源自顿悟。他的画作题材广泛,虽然也说挖井要向深里挖,但他认为题材多的好处是接触范围广。
最近几年,范华的白桦林题材的画作独树一帜,并且在画作上署名“范桦”。范华难忘大兴安岭之行。在大兴安岭北坡,范华被白桦林树干强烈的冲击力所震撼,他评价,“白桦林是圣洁的象征,它的那种明黄色有至高无上的美感。不是国画的传统技法能表现出来的,这是宋元明清都没有画过的题材。”范华从此一发不可收,创作激情鼓荡之下,他在满洲里就开始画,两年来画了500多幅以白桦林为题材的画作。为此他感叹题材在艺术中的关键性,“题材也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古人没有能力走得很远,给我们留下了创作的方向。这种创新就是我对美的感受和体现。”
今年,范华又去了俄罗斯,感受异域的白桦林,他说自己的白桦林题材还可以表达更多的意境与气象。“表达内在诗意的情怀与理想主义。”
跨越:画古柏,笔墨精神得到洗礼
范华还有一个重要的画作题材是古柏。关于古柏,他几十年都没有找到适合表现的方法。四川广元三国时期的蜀道古柏树群,让范华一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这些古柏历几千年仍树叶茂盛,生命力十足,很适合泼墨表现。通过柏树画,他传达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感与悠久的岁月感。当时正是汶川地震后,他创作柏树组画时,一改往日笔墨的松散,以飞动的笔墨、激越的悲情塑造柏树。范华认为,关于地震的创作组画是他艺术创作的一个跨越,使他的笔墨精神得到了洗礼。
范华认为,西部画家资源很好。可以站在中国绘画的最前列。陕西画家要有自信,不要总说自己是地方画家,而要具备代表中国、向一流画家努力的信心。
发展:走出去交流,引进来人才
范华重视走出去交流。2005年他的画作曾在法国卢浮宫展出。今年十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名家工作室。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展上。范华与陕西画院的老中青三代画家与日本书画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充分展示了中国艺术的无比魅力。
作为陕西画院的院长,范华因为管理工作占用了很多创作时间。他表示未来一两年时间仍要为画院的画家服务。“因为在行政、组织、人心凝聚上都需要投入工作。”
对于自己这代画家,范华总结了八个字“中国精神,长安风格”。而对于办院方针,他提出“学术立院,人才第一”。
今年陕西画院引进12位优秀青年画家,明年还计划在全国范围吸收引进十位画家。范华提出人才流动可以不局限编制,以广泛吸纳人才,改变陕西画院青黄不接的局面。
市场:遇到好时期,错过会遗憾
范华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当今书画市场遇到了最好的时期,要充分利用市场把事业做大做强。“这是时代的机遇,错过会遗憾”。
虽然每个人都说社会浮躁,但范华坚持怎么做还是要靠自己。禅宗讲,不是帆动,是人的心动。关键是自己的定力。
对于如今涌入书画市场的大量资金,范华说:“这么多资金投进来,不用它是浪费。人才也是需要资金培养起来。”
对于本报举办的九城艺术联展,范华说:“华商报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对省际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引起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关注,是好事。”
本报记者谢勇强
邹蕴 琦山水在他心中中
画家简介
邹蕴琦,号叠壁居主人,1948年生,辽宁省新宾县人。现为《中华书画家》杂志社驻辽宁办事处副主任,关东故乡书画艺苑常务院长,沈阳市职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铁西区美术家协会主席,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1985年在沈阳市首次举办画展。1991年,海外民盟文化公司特邀其在深圳举办个人画展。1992年在俄罗斯友好城市贝尔库洛克举办画展。2006年,在鲁迅美院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册。沈阳故宫、辽宁博物馆等国内多家馆藏其作品。2008年,在盘锦美术馆举办联展。2010年参加中韩邀请展。
2011年参加由全国九家媒体联合主办的“九省市艺术联展”,作品《山居晴雨》在首站成都即成交。
只要一提起手中的画笔,邹蕴琦就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全神贯注,挥洒自如,完全不似已过耳顺之年。他喜欢高谈阔论、纵情山水,边画边聊谈得风生水起,反而是放下画笔的时候稍显腼腆。他下笔灵活洒脱,作画速度很快,半个多小时便完成了一幅“山居秋暝”的扇面。他说,画得快是因为那些山水早已在他心中,他的内心是自由挥洒的舞台。
绘画离不开“热爱”,临摹过程如寻宝
华商晨报:你是怎么走上绘画道路的?邹蕴琦:我其实是自学成才的,从8岁开始用毛笔画画,到现在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了。我家算有一些家学渊源,自幼耳濡目染的都是画作。小时候临摹过的古代、近现代优秀绘画作品大概也有千余幅,真可以用成年累月来形容。
华商晨报:临摹那么多作品,不会觉得枯燥吗?
邹蕴琦:小时候只是对绘画特别感兴趣,就是喜欢,但并没有谁逼我,也没有专门的绘画老师来教我,所以反而在自己琢磨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好奇和热爱,自己慢慢领悟其中的技巧。因为没人指导,所以我要自己临摹得惟妙惟肖,必须得揣摩,手法娴熟之后再从临摹中体会古人的创作意境,这个过程就像寻宝一样,充满未知和惊喜,怎么会枯燥呢?我记得那时候沈阳故宫里的绘画藏品我几乎都能背下来,就是因为我不断地欣赏这些作品,不断地积累,慢慢的量变才有了质变。
华商晨报:这份热爱和好奇至今也没有改变?邹蕴琦:是啊,“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每当遇到一幅好的作品时,我就会像小时候去沈阳故宫看画时那样着迷,忍不住去学习推敲。我通过作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时间长了这种倾诉和表达自我的方式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如果现在有小孩子喜欢绘画,真的不能离开“热爱”这两个字。
帮助现代人找回人与自然的心灵相通
华商晨报:我了解到你从1978年开始发表山水、花卉、人物、仕女等中国画作品,30年来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创作出大量独具风格的国画作品,你希望给观赏者怎样的审美体验?
邹蕴琦:山水本身都有生命,画家需要用毛笔把这些景色描绘出来,但这还只是第一步。画家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寻找对大自然的感悟,然后用艺术创作的手法加工创作。更重要的是,画家需要以作品抒发内心的感受,所以我一直在说,绘画是一种文化,画家笔下一点一线、抑扬顿挫、干湿浓淡都是精华,都是内心的感受。
华商晨报:怎么能从惟妙惟肖进入到表达自我的境界?
邹蕴琦:除了积累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不受束缚。我一直在不断地创新,不愿拘泥于一种风格,就是不希望我的心灵被束缚而变得不自由。绘画是一种形象思维,我更习惯把感情交给手中的笔,用笔表现自然界的好。
华商晨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平静的灵魂去寻找内心中的自我,你不会担心这样的绘画作品难遇知音吗?
邹蕴琦:其实,大家的作品更多的也是来自喜闻乐见的生活。普通人所喜爱的,往往也一样会获得专家的肯定,审美和艺术对每一个人都是相通的。无论面对的是画家还是普通大众,无论是浮躁的心还是平静的心,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看画的人产生共鸣,让他能有片刻的安静。山水画是人与自然的心有灵犀,我希望可以帮助现代人重新找到这种心灵相通。
笔墨随着时间成熟,风格伴着皱纹渐进
华商晨报:你绘画速度非常快,笔下的逼真洒脱更胜当年。
邹蕴琦:我已经63岁了,但是心不服老的,岁月虽然带走了青春,但也留给我人生阅历,笔墨随着时间成熟,风格伴着皱纹渐进,阅读和学习也需要漫长的时光积累。如果说我作画的速度很快,是因为那些山水早已充溢在我的内心,我有丰富的感受要通过笔端喷薄而出,内心是自由挥洒的舞台。
华商晨报:你怎样看待如今国画的创新性?邹蕴琦: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只有不断创新,艺术才会发展,人们在不断地延续经典的同时,也必然会创造新的精华,这一点毋庸置疑。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自身的特点,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表现的内容,都会随着时代有所侧重和创新,所以这个过程永无止境。当下的国画创作,也在走这样的路,不言创新不等于不创新,不需要去担心它的生命力,它也会老当益壮的。
华商晨报:你下一步有什么计划?邹蕴琦: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是个最好的创作时代,人们生活安逸,物质比较丰富,画家才可以潜心作画,我有幸生活在这个年代,所以我会继续静下心来创作作品。“九省市艺术联展”西安站将举办,我会为大家献上满意的作品,西安的艺术底蕴很深厚,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亲自去现场,可以交流和学习,也预祝西安站取得成功。
华商晨报记者高巍
新闻推荐
25日,本报刊发了西安市公安局出台十项措施打击涉黑涉恶势力的消息。连日来,本报热线接到了很多关于涉黑涉恶的投诉电话。今日,本报联合警方继续开通热线,征集涉黑涉恶势力线索。对于市民举报的线...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