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在三门峡水库的大坝上,八个鲜红的大字昭示着这座大坝的使命。1961年,三门峡水库在争议中落成,风雨50年来,它保全了黄河下游,但却让渭南年复一年承受着巨大伤害。时至今日,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兴建,它是否已经到了废止的时候?
1954年,对于陕西渭河下游地区40多万人来说,是一个决定命运的年份。
在三门峡修建提案第三次被否决之后,前苏联专家组组长科洛略夫出马了:“想找一个既不迁移人口,又能保证调节洪水的水库,这是不可能的空想,没有必要去研究。”于是,1955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全票通过。
但前苏联专家将减少泥沙淤积的重任,寄希望于渭河上游的水土保持:“通过水土保持,兼上游支流再建拦沙大坝,到1967年来沙可减少50%,而三门峡寿命则可维持50年~70年。”
然而,短短一年多之后,三门峡大坝330米高程下的淤积就达到了15.4亿立方米,到1964年10月,水库335米以下又淤积23.13亿立方米,335米以下近41.5%的库容淤废。作为衡量三门峡水库寿命的决定性指标,淤积如此,半个世纪过去了,它的寿命还剩多少年?
有人偷偷搬回老家
1960年,三门峡工程被提上日程,当时反对的不仅有水利专家,还有库区被淹村庄的群众。
64岁的老人陈笃强是当年的见证者。在三门峡大坝三公里外的河南窑头村,老人蹲在村口一截木头上,兴致勃勃地和记者攀谈起来。“这村子,1000多户人都是从下面搬上来的,1960年说修三门峡水库,政府说会淹了我们的村子,当时村子里全贴满了标语,镇上开会动员,很多人都搬迁了。”陈笃强说,“我家以前是地主,搬迁没轮到我们,就留了下来。”
在那个年代,能搬迁就跟当兵一样光荣,村口都拉了红色的条幅,上面写着:“早搬迁,早光荣”,离开的时候全村老少都来村口送行,只有“根红苗正”的家庭才能搬迁,这是一种荣誉。
同样搬迁的还有陕西渭南地区。据三门峡库区志记载,当时主要输送地为宁夏、甘肃、山西、陕西白水、蒲城、大荔等地,河南、陕西两地迁安移民数超40万人,其中,陕西渭南移民超28万人。1956年政府就开始了移民动员工作,1960年前后开始正式移民,至1964年结束。
现年50岁的刘吉换是移民返迁户,他在甘肃敦煌出生。对这段历史,他是从祖辈的交谈中得知的:“我爷爷解放前是游击队长,在山西打游击。解放了要修三门峡,当时爷爷挂了个职,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局建设科科长,也是第一批移民。”
两年后,刘吉换一家七口人便不堪敦煌生活的清贫,又偷偷搬了回来。而他的爷爷刘国入因为在敦煌任副县长,一直到1971年才回到家乡。
记者从多地政府了解到,由于三门峡蓄水水位降低,从1965年开始,政府就已经注意到了大批民众的返乡潮,并积极安置。上世纪80年代后,中央划拨资金两亿元,用于解决返乡移民生活问题。
“三门峡工程设计先天不足”
多年后,陈笃强也心存困惑:“三门峡到底该不该修,付出的代价值不值?”
8月31日,记者实地走访三门峡大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仍在对游客开放,成人票30元/人。时值汛期,大坝以305米高程的水位开闸畅泄。
讲解员刘小姐介绍,大坝设计高程为353米,库容60亿立方米,但一般非汛期高程不超过315米,目前库容量大约只有4.5亿立方米。
据介绍,三门峡大坝的选址也颇为讲究。大坝原地貌为河道中央三座大山,即人、神、鬼三门,传言大禹治水之时,用利斧劈开。下游又有艄公岛、王母娘娘梳妆台、中流砥柱等山体,大坝确定在此,其实是借助山体形式,让大坝更稳固。
三门峡枢纽管理局工会主席卫磊告诉记者:“当初有四个选择点,小浪底工程现在这个位置当年也在备选之列,但专家反复勘测,认为现在的位置是最合理的。河道弯道角度刚好,又处在两山之间,这个地方是浑然天成的好坝址。大坝当初的设计寿命是100年,现在整整过去了50年,也就是说最少还有50年。”
记者对三门峡大坝的很多资料都进行了查找,并未找到具体的设计年限说明。但就同期中国建设的水库来看,根据水利部1998年的“病库”排查数据,全国有病险的水库已达到50%,其中淤积正是造成这些水库病险的主要原因。
主张废除三门峡大坝的陕西省水利厅前总工程师何家曾告诉记者,三门峡事实上从“出生”以来就存在设计缺陷,这就导致了它不可能像三峡大坝一样,有500年的寿命并长久地使用下去。“当时修建三门峡,前苏联专家只考虑到拦水防洪,并没有考虑到黄河大量淤沙,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淤积就达到了15.3亿吨,有93%的来沙都淤在了库里,淤积末端出现了‘翘尾巴\’现象,淤积速度和部位都超出了预计。”
何家曾说,潼关高程2年就抬高了4.4米,并在渭河口形成了拦门沙,渭河泄洪能力迅速降低,大量的河道淤积不仅威胁渭南安全,甚至对西安都造成威胁。
“三门峡枢纽工程的设计本来就是先天不足,前苏联没有泥沙含量这么高的河流,专家们当然也没有考虑到大量淤积后,不仅不能防洪,还对渭河下游有灭顶之灾。”何家曾说。
只运行四年就被迫“大修”
数据显示,三门峡水库高程335米水位以下的库容,由开始运用时(1960年5月)的98.4亿立方米,到1964年10月已经减少为57.4亿立方米。实际上,只运行四年就难以为继。
时任总理周恩来指出:这样下去“淹了关中,也救不了下游”,三门峡改建工程随后被提上日程,但历经数次争论仍未有结果。1964年12月,周恩来主持召开治黄会议,中央有关部委和有关省的负责人,多位水利界知名专家参与论战。
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原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汪胡桢不同意改建,理由是,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停止了向下游输送泥沙,黄河安全得到了保障,如果改建必然使下游河道再次淤积,危及下游。
河南省科委副主任杜省吾却主张炸掉大坝,他认为黄土下泄乃黄河的必然趋势,绝非修建水工建筑物等人为力量所能改变,对三门峡水库,他力主炸掉大坝,最终进行人工改道。
周总理在听取各方观点后,提出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原则,最后决定:在三门峡枢纽的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5~8号四条原建的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以加大枢纽的泄流排沙能力。
大坝讲解员刘小姐介绍,三门峡枢纽工程第一次改建后,水库的拦洪水位降低了5~8米,水库的年均来沙淤积量从改建前的60%降低至20%,冲刷出库的排沙比年均达到80.5%。大坝的泄洪能力增大一倍,坝前水位315米时,下泄流量由原来的3080m3/s提高到6102m3/s。
但这次改建后仍有20%泥沙淤积库内,并且虽然潼关以下库区已有淤积变为冲刷,但冲刷范围尚未影响到潼关,潼关以上库区和渭河仍继续淤积。1967年,天降大雨,黄河倒灌渭河,渭河口8.8千米长的河槽全被淤塞,1968年,渭河在华县一带防护堤决口,造成大面积淹没,关中平原工农业仍遭受严重威胁。
为此,三门峡第二次改建工程再次启动。随后中央又确定了将发电站部分引水钢管改建为明流排沙孔的方案,并新挖了三个泄流排沙孔,315米水位的泄流能力由6102m3/s提高到9311m3/s,潼关高程下降了1.8米左右,库区淤积得到控制。
一座“黄河上漂来的城市”
虽经二次改建,但三门峡对渭河下游的淤积问题仍然存在。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总工张增钊告诉记者:“虽然三门峡进行了两次改建,但20多年以来,渭河下游的行沙依然不畅,虽然没有建库初期那么快了,但滩地一直是淤的,河床的淤积对下游也造成了非常大的防汛压力。”
2011年9月14日起,渭河中下游地区普降大到暴雨,整个渭南地区如履薄冰。“水文局所有员工都下去检查河道了,大家轮班守夜。”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增钊已经连续18个小时没有休息。
渭南市水务局局长石正福说:“过去的三门峡承担着黄河下游的安全,但正因为三门峡淤积严重,不能保黄河,所以才修了小浪底,降低了三门峡的运用功能,它的防洪功能已经不大了。”
而经历两次改建,三门峡枢纽运营也出现新问题。根据《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志》记载,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大,泄水底孔遭受含沙水流的严重磨蚀,原设计闸门在高程330米水位可动水关闭,而目前底孔在高程315水位时启闭已有困难。
记者从库区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目前三门峡枢纽的泄流排沙孔堵塞、磨损仍是库区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比而言,相邻的三门峡市却是大坝的受益者。这座被称为“黄河上漂来的城市”,自从诞生那一刻起命运就与这座大坝紧紧相连。1957年3月26日,三门峡大坝开工之前的18天,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虽然它是一座工业城市,但是,“十一五”期间旅游业每年为全市GDP做出7%以上的贡献,而且尚有潜力可挖。该市旅游“十二五”规划,大坝风景区计划投资15亿元,打造成5A级风景区。
三门峡每年发电收入仅两亿
复杂的利益链条背后,三门峡的寿命其实不只和工程质量有关,它更牵扯着历时50年来的一场博弈。
黄河下游受益地的一些官员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修建,其实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当时建坝的时候,陕西就很反对,但是最后在专家们的讨论下还是决定了修坝,这不是一时冲动,这是上级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
三门峡枢纽管理局工会主席卫磊直接:“现在许多专家都说三门峡不该存在,那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三门峡存在对潼关高程真的有影响?第二,三门峡修建,渭河的水质是不是有变化?第三,是不是媒体的炒作问题?”
卫磊坦言,三门峡的修建实际上是社会效益第一,而依靠三门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起渭南的损失根本不算什么。“半个世纪以来,三门峡已经对下游形成了新的生态平衡。如果大坝此时被废,那么意味着生态都将重建,这个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黄河的汛期没解除,三门峡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记者从三门峡市多个部门证实,三门峡目前的主要收益还是发电,但近年来大坝低水位运行,年发电量只有12亿~14亿千瓦时,在该市的电力行业中分量很轻,甚至不如一个火力发电机组的年发电量。渭南市水务局局长石正福也证实了这一点。
每年三门峡发电的收入约为两亿元,这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局主要收入来源,这些收益主要归黄委会,并用于解决三门峡水利枢纽运行成本、人员工资。
“再使用70年不成问题”?
多年来,三门峡市的农田灌溉、旅游等收益都与三门峡枢纽紧密相关。同样,黄河下游山东、湖北等地在三门峡大坝修建前,常遭洪水袭击,而大坝修建50年来,黄河下游一片安澜。陕西却成为“为大局牺牲”的一部分。
而为进一步解决因为河床淤积导致渭河倒灌的三门峡第二次“大修”,1968年启动但直至2006年,三门峡大坝二期改建工程才全部完成,12个导流底孔全部打开,断断续续进行了40多年的改建总算画下句号。
石正福质疑:既然有了小浪底水利工程,黄河已经成为梯级河流,对下游的威胁已经不大,那么三门峡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卫磊对此解释说,只有当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四库联合调度时,黄河下游才能达到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三门峡水库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三门峡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和晓应也称,三门峡修建前,世界上根本没有像黄河这样大泥沙河流的治理经验,而三门峡的修建及后来的改建,事实上也为高含沙河流的治理交了学费。“可以说,没有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就没有小浪底水利工程。”
但不论是卫磊还是其他官员,都对三门峡的寿命问题讳莫如深。卫磊表示:“三门峡水利枢纽,经过这么多年的修缮,事实上是越来越坚固了。”他同时举例说,虽然建设三门峡时国家条件艰苦,但质量过硬,工作人员当时都戴着白手套擦沙子,有泥土的沙子就是不合格的,可见建筑标准之高。
“再使用上70年不成问题!”卫磊说。
相关新闻
美国数百座大坝退役
在美国,目前有超过75000个水库分布在河道之上,而这些水坝正在大量进行移除的工作。在过去75年,有数百个水坝已经退役,过去十年间共有177个水坝遭到移除。
美国大坝大量移除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公有水库普遍处在不佳状态,目前共有1800个水坝经评定处在不安全状况。预计至2020年,公有水库会有85%超过50岁,而这个年限是一般设计时预定的水库寿命年限,而水库安全维护经费相当缺乏。
第二个则是很多私有水力发电水库正在进行水库使用期限的延展,若无法得到联邦能源委员会的核准,则水库必须移除。未来十年将有超过500座私有水库到达使用期限。
此外,大坝拆除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破坏了生态,如果当地居民反对,则大坝会被提前移除。
■本报记者刘斌/文赵雄韬/图
新闻推荐
“光棍”节结婚登记比情人节还火昨日西安有1943对新人登记,最早的一对早上5点就出门
昨日上午,西安市碑林区婚姻登记处门前,排满了等候领取结婚证的青年,与男友芦迪谈了4年恋爱的陈丽霞,幸福地靠在男友肩上,享受着即将告别单身的快乐!本报记者宁峰摄2011年11月11日是“世纪光棍节”,可对...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