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
《三月》
《水墨》
李云集简介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画家
■陕西国画院、西安中国画院外聘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创作中心艺术创作部主任
■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委会副主席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
■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
提及国画家李云集,许多人都觉得此画家颇为"神秘"。甚少在各种活动场合"抛头露面",同样很少见诸报端。今年,李云集48岁,本命之年。或许,很多人说到这个年纪,都会略带些哀愁地说:"唉,都到知天命的年纪了。"但对一个国画家而言,这个年纪恰是一个"黄金年纪",不管是个人风格,还是作品水平,都将进入真正的成熟期。
"经历多年的修炼,我想,我的画刚好'人到中年'。"李云集说。在李云集看来,他的头衔不是"美院招办主任",而是一名美院国画系的教师,一名画家。虽然,他因此会比别的画家辛苦一些。
前阵子,西安美院一年一度的艺考又迎来数万考生。听说你从2000年就开始担任西安美术学院招生办主任。十三年来,美院的招生有什么大的变化吗?今年报名和录取比例是33:1,这不是最高的比例。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到2009年生员减少,美院的考生似乎增减并不明显,这几年学校本科招生规模全国稳定在1450人的录取人数。
很多高中生变成艺术生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文化课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很多有艺术天分的考生却因为文化课分数,最终与美院无缘,所以中国也有了陈丹青著名的"辞职"。西安美术学院怎么分辨优质的艺术生?这是一个中国教育目前阶段很矛盾的问题。西安美术学院是教育部拥有自主招生权利的全国41所院校之一,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个权利使用到极致,目前还是按省上统考为主,然后再进行专业校考,模式还是政府指导性的。扩招以前,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功底较为扎实。现在,所谓优质人才大概据统计只占招生人数的17%左右。还好,很多学生毕业都有不错的前途,也有事情可做。
那你现在周围一定都是往来无白丁啦,都是研究生、博士生和准研究生、国画家,氛围很不错嘛。呵呵。教育或许不应该追求终极结果,应该重视学习的过程。经常和几个朋友一起,我就建议他们继续学习。好多朋友现在都在为提升自己而努力,人生还是要有追求的。
你有时间创作国画吗,你怎么做到和谐统一的?我是西安美术学院首期山水画专业毕业的,我一直也是美院国画系的教师。我一般白天处理招生办的工作,晚上画画,基本每天都画四五个小时。比一般画家做得辛苦一点而已。
从公开发表过的国画作品看,想起前些年,您的作品风格似乎变化很大,是这样吗?一般来说,画家都会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最后到看山是山的历程。几年前,我在读一些东方佛教文化、和一些西方哲学书籍时,忽然有了一点心得。所谓大象无形和康德的美与崇高似乎也很暗合,我就探索画了这样一批作品。现在,应该是看山不是山的阶段。就如我现在的年纪,我的国画现在也刚好人到中年。
感觉你是很清醒又理性的画家,你怎么看其他艺术门类?画家对笔墨认识的层次是不断推进的,但是抛开笔墨,中国画的品格很重要。你的文化积淀多少在纸上只要一点,就可以显现。这个锤炼过程,其实在心里面,是自然而然的。文化这东西,什么时候发酵,什么时候爆炸都不知道,都不是可预见性的。我很尊重一些严谨的老画家,我参加丝绸之路去欧洲的时候,和其他美院一些老油画家同行,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的态度很让人敬畏。
上个月,策展人杨军在福建办了一个叫"学院立场"的展览,你是其中一位参展画家。你认为学院立场指的是什么?
学院立场最重要的是拥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吧。学院画家要有社会责任感,摄取一切,有追求,对传统、对未来、对学生、对人才都有独到的见解。我比较重视学院立场,比如我们要有自信、有勇气承认我内部是馍,是苞谷汁,而不是面包。对文化,我们更不要虚伪。
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评价你近期的作品有大气象,他是指你为大明宫遗址公园和一些政府机构创作的大尺幅作品吗?还是什么?
这个我不太清楚。不过,确实在为陕西、山东、深圳一些机构创作巨幅作品。但是,艺术精神高于艺术技法,形式只是用来反映内容时才有意义,大尺幅小尺幅的内涵应该是相同的。本报记者富筱琦
清境有为
--品评李云集山水画
文/沈奇
认识云集有年,来往却甚少,只是彼此稀罕着。偶然见了聚了,想套点热闹以识其"心斋",好回过头来再品读他的画,却总不得其投入,心知又遇上了"散仙"式的画坛中人,只得自个揣摩着。
初读云集的画时,有莫测高深之感,只觉烟云横生,一眼看不透,便生了稀罕;当代山水画,还有这样的理念这样的画法?便想读画这画的人。一读之下,同样是莫测高深,只觉气息高澹、骨相清奇而心怀异趣,若换副唐装行头,俨然一山水中人从画中走来,更生稀罕了。这些年里,画坛中人让不成熟的市场闹得分外"成熟"起来,没几个不"心猿意马"、急功近利,云集却一直寂寂然,不显山不显水,兀自把个画当作小女儿静静养着,显见是有自家"心斋"的人。画是人画的,啥样的人画啥样的画,只是大多数人只知画画不知养画,那画就慢慢徒有其形而不知精气神在何处。画是养眼的物事,好画更是养心的物事,养心的画首先得有不同寻常的品位与格调,这就得看画画的人是否有自家"心斋"来养笔、养墨、养画外的东西了。
云集画山水,和见惯的山水画大不一样,破形立意,不拘成规,在"潜抽象"中写意立命,求神气、求韵味、不求架势。初看不甚打眼,细品则有深意,颇得中国水墨的本源旨趣。我一直觉得,中国水墨语言的表现能力,从根本上起就是非具象的,亦即是抒写性的而非写实性的。无论是画山水、画人物、画花鸟,都不能太着相,着相就死,就僵硬,就百人一面,千篇一律,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或自我复制,或成为他者的投影,没了意思。同时也不能太不着相,抽象成完全脱离了自然物态对象的单一笔墨线条,变成另一种非驴非马的东西。我将这种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画法称为"潜抽象"--大象还在,只是已非表现的主体,翻转为随笔情墨趣的抒写而重构的"心象"化的物象,方得气交冲漠,与神为徒。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所谓不仅养眼且能养心的画,尤其是山水画,是要让人从中能读出点诗意才是的,这样读下来,就仅是读得一点自然山水之美的淘洗,更是读得山水中那份与心相约的自然的呼吸、诗意的呼吸。云集的山水画令我心仪而为之稀罕,大概正合了我这点不成熟的水墨理想吧。
带着这点理想这点体会,再读云集的画,游目于其既陌生又亲切的"山水"之中,便渐渐深入了进去,透出些明确来。原来,云集画中的山水,既是笔墨的山水,又是山水的笔墨,二者相融相济而形质动荡、气韵飘逸。看似虚幻了些,不着真实,凭意虚构,虚出云烟感、澹雅气,实是以虚求实,客体虚化而本体实在,有画家自已对山水的独一份灵悟弥散于自然物象之中,那山水便化为诗的意象而让人浮想联翩吟玩不尽。复细品其语感,杂糅传统与现代,融合素直与委婉,整体上则守着一个清简,笔简墨简色更简(一批近作则纯为水墨,不再着色),轻简流韵,气清质实,格高而思逸。尤为难得的是,到位的欣赏者,还能从这样的笔墨意趣及图式中,看出一些颇具前卫意识的语言追求:在其刻意打散的笔墨关系里,时时透显出对包括"构成"等当代前沿绘画语言的借鉴和吸收,读来饶有别趣。
由此又从云集的画中读出一点新的体会,是山水人,方画得好山水画;一般的山水画家,只是借来自然山水画画,不一般的山水画家,则是用山的风骨、水的情怀抒写山水诗。
当然,比起以势取胜的主流北派山水画风来看,云集的山水似乎少了那份强烈的震撼力,显得韵长气小,格局不是很大。可回头又一想,就东方审美特性而言,我们似乎更亲近于对美的渗化作用的接受,而非对美的震撼力的强求。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审美感受里求得的是入清境而洗身心,澄澈寸衷,忘怀万滤,而复归自然性情、山水中人。近年画界受展览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影响,各类作品一味追求大幅巨制的视觉冲击力,我看并非就是正道,时间长了,自会生出另一种审美疲劳,让人重怀"乡愁"--这缕"乡愁"在云集的山水画中,多少还能得以纾解,说是保守亦可,其实是一种超越--在大都不太看重的传统"清境"里,拓殖新的作为,等待复生东方审美"乡愁"的人们悄然认领。
其实云集真正的问题在于:有了符合其生命形态和语言形态的创作方向后,因各种原因(主要是创作量不够丰厚而致经验不够老到)尚未形成重心,缺乏标志性的力作和规模化的呈现。特别在图式的构成上,还未形成风格化的统摄,有些散漫和破碎--一言以蔽之,云集的当下状态,可谓临界而未深入。不过,真正的艺术之旅,是要做长途跋涉的打算,看云集的样子,不是那种急先锋的主,以这般少有人至的境界滋养下去,假以时日,必有一览众山水的光景,告慰于知已者殷切的期待。
水在水之外活着。
山在山的内心活着。
山水画在哪活着?
读云集其人其画,或可略解一二。
(作者系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郝蕾)西安汉城湖、汉中石门水库、商洛金丝峡,这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旅游胜地,都是依托水体或水利工程建成的,“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建成60处这样的水利风景区,其中国家水利风景区26处。昨...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