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创始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3月12日13时50分不幸逝世,享年73岁。昨日下午,西安翻译学院在学校官方网站首页发布了讣告,网站的颜色也由平时的彩色变成了黑白色。
据悉,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8时30分在西安市三兆殡仪馆长安厅举行。即日起至3月16日,欲前往吊唁的社会各界人士,可到西安龙城铭园进行吊唁。
省教育厅副厅长郭立宏评价说,是民办教育的拓荒者,他的去世是陕西和中国民办教育的重大损失。本报记者卢红曼
各方评价
省教育厅:这是陕西和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省教育厅副厅长郭立宏昨日下午已获悉逝世的消息。“是民办教育的拓荒者,是当代杰出的民办教育家,是高尚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郭立宏评价说,创办的西安翻译学院是陕西省创办最早的民办高校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翻译人才,“同志有胆有识、敢为人先,以卓越的胆识和睿智开创了‘第二希望工程\’理念、‘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的教育模式,探索了‘无学历专才\’的道路,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为陕西省民办教育乃至全国民办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开辟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他的逝世,是陕西和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本报记者卢红曼
同行:民办教育失去一个有影响的领跑者
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丁院长是我非常尊敬的长辈,他的逝世是陕西乃至中国民办教育的一大损失。作为陕西民办高校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引领了陕西民办高校从小到大和从无到有过程。丁院长的仗义执言为民办高校争取到很多很多的优惠政策。一位73岁的老师突然离世,我内心充满了遗憾和伤感。丁院长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民办教育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一位会在历史上留下精彩一笔的备受尊敬的老人。
西安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惊闻丁老先生去逝,我等民办高等教育界后来学人,悲痛万分。1987年,丁老先生从租赁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起步,亲手创办西译,而且立誓要开拓出民办学院的一片天空。很多人都觉得他偏执。如今看来,若没有他那股“偏执”劲,就没有陕西民办教育的今天。他推动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巨变,他的生命穿越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他的教育成就必将铭刻史册。
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我和先生在民办教育事业战线上共同奋战了二三十年,丁院长的去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有影响、有激情、有力量的领跑者和一个同行。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敢为人先,为民办教育做出了表率,敢立潮头,顶住各种压力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进。
西安思源学院院长周延波:先生去世不仅是西译人的损失,也是陕西民办教育界的损失。丁先生早年错失享受高等教育,中年靠自身的努力站在了高校的讲台,接近晚年又创办了一所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民办大学。我和思源人是后来者,我们享受着丁先生及其同事们披荆斩棘打通的民办高校发展之路。我们佩服丁先生过人的胆识,我们感谢丁先生的卓越贡献。
本报记者彭宏耿彦红杜娟周艳涛刘兢
网友:他仿佛是永远不会疲惫的战士
寂寞的雪:一个不平凡的人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Betty-马栏坡坡迷: 感谢你给我们这些落榜生创造了上大学的机会,从来没有后悔过我选择自考,选择西翻。一路走好,祝福西翻继续美好,将您的精神发扬光大。
泳岐银鸟:忽闻老校长去世,犹若晴天霹雳,作为已经毕业一年的西译人,感谢您为我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青争小井姐:唉,那位仿佛永远不会疲倦的战士,永远不会老去的老人……好难接受……
同事:他拼着命为民办教育鼓与呼
2011年6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专题考察组一行14人到西安翻译学院就“民办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专题考察,鲜有地没有陪同。
大约十点半,在该院摇篮楼二楼会议室举行座谈会。一辆救护车将丁院长拉过来,当时他坐在轮椅上,是几个人将他抬上来的,手上还留着输液的预埋针管。座谈会上,丁院长就日趋严重的教育产业化对民办教育的冲击、民办高校学生无法与公办高校学生享有同等待遇等问题向考察组做了反映和呼吁。
最后,在考察组和医护人员的要求下,一个多小时后,丁院长结束了汇报。一出二楼会议室,就被担架抬到救护车上,送到医院救治。“他所反映的不是一所民办学院的问题,是拼着性命为民办教育鼓与呼。”西安翻译学院工会主席王小惠说。本报记者穆同
正在上课的学生都哭了
有湖南家长要赶来吊唁
昨日下午3时许,在西安翻译学院院长去世1个小时后,西安翻译学院的学生通过网络和手机信息,大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自己背沙子参与学院建设
昨日下午6时许,记者赶到翠华山下的西安翻译学院,学生正在上晚自习。在国际关系学院的1楼,电子屏上面已经打出了去世的讣告。该学院的行政主任王旗1997年就读于西安翻译学院,2000年毕业后留校,可以说是和打了十几年的交道,“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他的照片,背着一袋子沙子在路上,那是学院正建设时,他参与到建设中的场面。他曾经吃、住、工作都在一张沙发上,我们还把他叫‘沙发院长\’。”
只抽八毛钱的公主烟
在同事眼中,绝不像一个拥有数十亿资产,全国闻名的西安翻译学院的院长,他对自己的“吝啬”有时让同事不敢相信。2005年的一个傍晚,在先生高新区的家中,家人正在为其准备和国家及教育部领导出访西班牙的行李,在旅行箱的一角,院长特意带上了三条早已停产“公主牌”香烟。他家人说:“丁院长很多年一直抽这种八毛钱一包的烟,以前抽的是很便宜的‘金丝猴\’香烟,后来停产了,改成了‘公主牌\’,便宜!一条八块钱。直到2006年底,先生因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必须戒烟,之后他才真正和香烟告别。
爱去饭堂查看学生伙食
该学院英语系学生陈璐琳表示,下午3时许不少同学通过网络知道了这个消息,当时正在上课,学生都哭了。学生邱易仙子说,丁爷爷最爱到饭堂去看学生的伙食怎么样。一次她正在饭堂吃饭时,身后突然伸过来一双筷子,她转身就看到了,“他用筷子将我的包子夹开,看到里面的馅不多,马上要饭堂的师傅调整。”
学生家长要从湖南赶来吊唁
也有学生将去世的消息告诉了家长,昨晚,记者联系了一位湖南的家长,他表示,2010年送孩子上学时曾经见过,他说要来西安吊唁。
生前要求后事简单对待
昨日下午,据学校负责人讲,会连夜在操场布置追思大厅,13日中午起开始接受全院师生吊唁。
“2011年12月29日的元旦晚会上,在女儿的搀扶下走上台,唱了两首歌,他说‘同学们,我爱你们,你们已经融入到我的身体里,我要用一生去呵护你们\’,这话现在听起来让人动容。”西安翻译学院宣传部副部长邱杰说,在临走前曾说过,他感觉自己快不行了,要求家人简单安葬,不要铺张。本报记者卿荣波彭宏
丁祖诒其人
成立“西译敢死队”叫板大学文凭
是西安翻译学院创始人,院长。1939年8月29日出生在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出身书香世家。1957年高考时,他成绩优异,但因“政审不合格”高考落榜。但利用在西安西电公司从事技术和教育工作的业余时间,自学了四门外语,翻译了百余万字的译文并投学深造,取得了高压电器专业本科学历。1983年他任教于西安石油学院并担任外语教研室主任,走上了大学的讲坛,实现了自己第一个夙愿。1985年,创建了大型学术团体“西安翻译协会”,1987年,他毅然放弃了石油学院公职和优厚待遇,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创建了西安翻译培训学院,又在2000年升格为西安翻译职业学院,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民办本科高校,并在2009年获得了国家学士学位授予权。
他率先提出了“第二个希望工程”的理念。认为:救助贫困孩子上学是“希望工程”,让高考落榜生走进大学进行深造,同样会成为技术人才,这就是“第二个希望工程”。他独辟蹊径,成立了“西译敢死队”,叫板中国应试教育,叫板大学文凭。给“敢死队”起了个艺术的名字——“西译”研修学院。“西译”研修学院封闭5年、全外语语言环境、只颁发不属国家学历系列的西译本科毕业证书。从首届“专才”毕业至今,“敢死队员”年年都被世界名校抢录一空,至今,“西译”无学历专才已经成为许多学子的求学梦想。2001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2001年10月陕西省高教协会授予民办教育家称号,年底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本报记者彭宏
梦想:创东方哈佛
,一个靠自学成材的落榜生,为落榜生创办了一所全国规模最大的民办大学——西安翻译学院,从1987年办学至今,学院共向社会输送十几万人才。
世纪老人冰心曾拉着的手,勉励他要将“第二希望工程”的希望延伸。
国学泰斗季羡林教授在受北大特邀前往讲学期间热情地约见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约见你并不因为你是校长,而是因为你为两万多名落榜生播种了希望。”
心中一直有一个梦,那就是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拼搏和努力,建立一所东方最好的民办大学,就像美国的私立大学“哈佛”那样。
新闻推荐
2012年3月19日,双色球第2012031期开奖,陕西省中出1注一等奖,单注奖金高达一千万元。这注大奖出自西安市斗门街办八一村的61011027号投注站。据悉,此次全国共中出4注双色球一等奖。这注大奖是陕西省今...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