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本报专访教育专家李炳亭:尊重孩子的快乐自由,才真正体现老师的水平

来源:华商报 2012-03-10 13:32   https://www.yybnet.net/

人物简介:

李炳亭,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高效课堂首倡者,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实践者,高效课堂行动研究代表性人物,第一个解构“高效课堂”概念、理论、实践,并形成系统性研究论述。

作为中国新课改的领军人物,几乎每天都在中国各个城市“飞来飞去”,用他的话说:“不是在去课改,就是在去课改的路上”。近十年间,他第一个发掘了名闻遐迩的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课改的高潮,他的著名理论是:“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

看到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的第一反应是自责:“前几天,北京育英中学女生跳楼自杀了,我去给育英中学讲过课,也许我再努力下让它课改成功,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还有一名郑州中学生杀害母亲,就是为了永远不写作业,被抓后竟然说不杀母亲就要杀老师,他不后悔的态度让我很吃惊。”

有些伤感,也有些极端:“我认为新课改就是要让孩子不跳楼,不会为了学习的压力而自杀或者伤害对自己最爱的人。”

他同意杨林柯的观点:“西安这位杨老师了不起,他发现了教育的根本,其实他提到的只是教育本来应该有的东西,但悲哀的是,我们反而看到了‘非教育\’对教育本身的损害达到了这样毁灭性的程度。”

“万言信”中体现“教育使人成为人”

华商报:西安语文老师杨林柯的一封万言信,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教育从未有过的反思,您认为有哪些亮点?

李炳亭:我很钦佩这位老师的忧患意识,这封信体现了一个普通老师的良心,和他对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性的思考。他希望孩子快乐地活着,而不仅仅是应试教育,头脑中只是“努力”、“拼搏”、“奋斗”等几个关键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判断。他让我看到了,已经被遗忘很久的教师品格。

华商报:您的意思是现在的老师大多是不合格的?

李炳亭:我们得先明确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会给孩子教书本上的知识,让他每次考试都拿高分就是好老师吗?还是兢兢业业,教会孩子如何不犯错就是好老师?传统的教育中,很难看到一个好老师了。真正的好老师,是有教育良知的老师,他要明白教育其实只是一种公共服务,是要服务于“人”的,而不是考试。

华商报:具体来讲,好老师应该带给学生什么?

李炳亭:好老师是一种眼界,是一种引领,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他只是一个配角。我们今天的教育一直没有反思一个问题:谁才是学习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啊!老师是要去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人,而不是教会他们应如何学习的人。

华商报:您最赞同或者说喜欢杨老师的什么观点?

李炳亭:他提到了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教育”,我很佩服,他已经不局限于传授孩子知识了,而是上升到了一个生命的高度,例如自我询问:我是谁?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理念上讲,教育是一种“人”学,全国十佳人气校长、山东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的一句校训我很喜欢:“教育使人成为人。”就算你考上清华北大,如果只是个书呆子,其实也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而具有完善的、独立的人格的人才是现代教育需要培养的人才。

华商报:那么,杨林柯老师是不是一个好老师?

李炳亭(沉默):无可否认,在思想上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老师,在教育变革的大趋势下,他的存在是中国教育的一笔巨大财富。但是,他却未必就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他是一个“另类”者,主流文化如“拼搏”、“奋斗”、“成功”是没有错的,这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而你反对它就是站到了社会的对立面,比如他告诉孩子要学会质疑,当你把这些理念传授给学生,又怎么知道你不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教育改革与升学率是可以兼得的

华商报:您的判断是不是基于部分学生家长的反对?

李炳亭:这是一个综合的评价,不仅仅是因为几个家长的反对。在他的万言信中,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抗争者”的角色,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在他的身边,难道就没有像他一样有教育良知的老师吗?课改是一个复杂、困难的过程,一位有良知的老师需要做的是沟通,而不是去批判别的老师,这只会让他在学校孤立,在家长中成为一个“危险人物”。

华商报:对此,您对杨林柯老师有什么建议?

李炳亭:还是用实践来证明自己吧。第一,为什么不邀请反对他的孩子家长来听他的课呢?我相信家长一定会有一个公正的判断;第二,用考试成绩、升学率证明自己,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是课改必然会导致学生成绩下滑,为什么这两者不能兼容呢?大量的实践证明两者是可以兼容的。

华商报: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

李炳亭:对,包括山东昌乐二中、兖州一中,你们陕西的宜川中学,全国现在有上百家中学都实行了课改,把“高考当成了教育的副产品”。考试制度在当前是不可能废除的,因此,任何牺牲升学率的教育改革都是错误的,你必须为你自己的学校还有家长负责。

华商报:您是指换一种方式,去达成课改的目的?

李炳亭:没错,但杨林柯老师犯了一个传统书生犯的毛病,就是面对质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其实完全可以理清学校、学生和自己的共同目标,通过沟通的方式去让各方面都满意。

华商报:他提到的课堂教育方式您赞同吗?

李炳亭:大部分赞同,如老师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教给学生的不仅是

课本上的知识,还有许多课外知识,拓展学生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生活的真谛,乃至生命的意义。但是,我不赞同他对孩子灌输的负面言论,这些都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去承受的。

华商报:比如说质疑一切?

李炳亭:对,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就好,而不是用老师的观点去影响学生,你可能以为是在拓宽他们视野,孰不知你也正在给孩子们强加你大人世界的思想。试想,一个孩子的思想世界里充满了怀疑、不信任,你把孩子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打破了,他会不会觉得快乐?他的父母又怎能安心?

华商报:这些思想要是放到大学生里面就没有问题了吧?

李炳亭:假如大学生就很好了,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他需要接触的教育不同,拔苗助长只会走向另外一个教育失败的极端。去年圣诞节在美国有个状告老师的案例,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孩子圣诞老人是不存在的,然后家长将他告上了法庭,起诉的理由是你扼杀了孩子的美丽想象。

华商报:您理想中的好孩子是怎样的?

李炳亭:第一他必须身心健康;第二要敢于担当,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这是立人之本;第三就是掌握一门生活技能,长大后能养活自己。

新课改实行与否,80%是校长的问题

华商报: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信”抛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中国教育的积弊太深,您认为教育实行新课改的阻力在哪里?

李炳亭:我认为有三大阻力:一是传统的名校和传统的名师,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改革了对孩子有好处,但对他们未必有好处,所以他们会反对;二是对教育缺乏思考的人,他们身在教育界,却很愚昧,看不到现行的教育对我们整个民族和孩子的伤害;三是缺乏职业素质,把教育职业当成谋利的工具,以为教育本身与己无关的人。

华商报:教育改革的动力确实很难达成共识,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信”控诉或许也是无奈之举?

李炳亭:是的,更关键的原因是,有许多学校和老师意识到了必须课改,但又缺乏适合自己学校的、正确的理念和方法。有时候你会发现课改的理念太多,而不知道选择哪一种,瞻前顾后,所以望而却步。

华商报:课改喊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在各省市达成共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李炳亭:中国新课改实行与否,80%是校长的问题。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会成就好教育。如果陕西有一个崔其升(杜郎口中学校长,中国新课改第一人),那么会怎样?

华商报:那什么才是好学校,谁才是好校长?

李炳亭:教育成在教师败在校长,说穿了它是一种信仰。教育部能做些什么?我认为最大作用其实是观念上的引导,例如你提的什么才是好学校,它对于师德建设的重新诠释,它是否鼓励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文化,包括校长文化,学生文化,但是应该都是基于“人”的文化。这些不仅需要来自基层的努力,而且学校的思想都需要转变。

华商报:西安现在有很多名校,学生家长挤破头也要上,您怎么看待名校现象?

李炳亭:实行新课改之后,有一批名校,它因为理念的高度、教学方式的创新而有名。但是传统的名校却是中国教育的毒瘤,因为教学质量从来都不只是升学率,还有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而这些名校除了灌输、逼迫家长、强迫孩子写大量的作业之外,他们还干了些什么?

华商报:我们去年打击奥数,但是却很难遏制奥数发展的势头,您有什么建议?

李炳亭:奥数是中国应试教育的怪胎,每个学生家长都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奥数!我这里有个统计数据,凡是从小上奥数的人,将来80%都不会从事数学相关专业。希望孩子有能力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不要以成人的期望去绑架儿童,逼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一定要上名校。你的孩子真的快乐吗?有家长就说,我是为了孩子长大后能够快乐,可是他从小就不快乐,你怎么知道他长大后就一定会快乐?

华商报:这也就是杨林柯老师提出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吧?

李炳亭:不错,教育是否尊重生命,是要看孩子在学校的幸福指数,如果他不幸福、快乐,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在扼杀生命,不尊重生命。

华商报:正如杨林柯老师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我们的基础教育确实已经到了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时候,那么,我们应该借此给予老师们和家长们一些什么告诫呢?

李炳亭:我始终都相信,最爱孩子的是家长。对于老师,评价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升学率,而是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请尊重孩子们的快乐和自由,它们才能真正体现一个老师的水平。本报特派北京记者刘斌

资料链接

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兖州一中,陕西宜川中学用实践证明课改:

1.课堂模式区别于传统课堂,老师最多只讲10分钟,其余时间都是学生自己讲解,完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鼓励学生看课外书,多阅读增加知识量,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不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如果成绩差但其他方面有特长,也一样会得到同学们的尊重。

3.学生管理学校,除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外,课后也注重发掘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用孩子自己的准则去约束孩子,学生自治,老师只是引导者。

4.没有作业,在课堂上完成所有学习内容。保证孩子8小时的休息时间,其余时间鼓励培养业余爱好,如拉小提琴、绘画、打篮球等。

5.实行新课改后,学校保持了高升学率,底子差的学校学生升学率都飞速上升,一跃成为名校。

再访杨林柯

“这封信后我和孩子们更近了”

“春天到了,各种花次第开放,任何力量都挡不住,顺其自然最好。对于未成熟的青果,还是让它悬在枝头吧,由于没有经历风霜雨露阳光普照,过早地采下来不过是生命的浪费。”这是3月7日杨林柯写给早恋学生的一封信。

自从2月21日本报刊登了他的“万言信”,杨老师的生活多了几分忙碌。但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依然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杨林柯说,和这位学生聊天时,他再次感受到了个别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的草率与简单。幸运的是,孩子们很信任他,愿意和他沟通成长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万言信”成了他和学生及家长交流的桥梁。至今,他已接到了40多封学生和家长们写来的读后感。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支持他,认为他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不仅是学习,还涉及生活的各方面。杨老师感慨:“通过这次万言信引发的争议,我觉得自己和孩子们离得更近了。”

“万言信”引起了全国各地媒体的关注。3月8日,《南方都市报》以“这样教育为什么”为题,对杨老师进行了报道;3月9日,他做客陕西电视台,和市民进行辩论,依然坚持自己关于大语文和素质教育的观点。

本报刊登的著名人文学者关于杨林柯老师的文章,让他深受感动。3月8日,他给钱理群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在应试教育中,我最感痛心的是对生命的荒废,人生最光辉灿烂的年龄应该接受更好更健康的教育,人格精神、良好的思维、正确的价值观等都应该在这个阶段培育,但实际情况大都是在训练,语文更是在一个夹缝中突围,成了主课中的副课,因为提高成绩很难。语文教师的生命其实也在这种教育中荒废严重……”在万言信之后,他的思考依然继续。而由他的这封信引起的关于教育的思考,还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本报记者曹旭刚 

新闻推荐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不宜混用

因将84消毒液与威猛先生洁厕灵混合使用而产生氯气,刷厕所的小伙险些因氯气中毒丧命。本报3月12日A10版报道了这一事件,受到广泛关注。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不适合混用呢?记者经过多方采访,了解到了...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本报专访教育专家李炳亭:尊重孩子的快乐自由,才真正体现老师的水平)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