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汉中市政协委员凌龙光
记者赵骞郭宁
汉中市政协委员、 汉中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 这是凌龙光现在的身份,在此之前,他是一名运动员。因为有过运动员的经历, 他格外关注汉中的环境保护。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凌龙光的父母早年间因支援大西北分别从东北、广东来到汉中。凌龙光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童年的记忆盛满那时汉中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然而近几年来,每年在秋收以后,遍地的秸秆焚烧让他感到呼吸不畅, 由此引发他对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关注,进而提出《关于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建议》的提案。
凌龙光坦言, 农业发展不能光图产量, 一公斤的农作物产出就会带来大约一公斤的废料, 那就是秸秆。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农作物产生的秸秆老百姓能自己解决掉,而现今秸秆则成了十足的“废料"。今年十一期间,汉中市环保部门加大对秸秆焚烧的治理力度,没有了秸秆焚烧,汉中的空气有了极大改善,这也给省内外游客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但进入11月以来,焚烧秸秆重又复燃。
凌龙光在提案中建言, 政府应加大力度引导、治理,建议环保、农业等职能部门与乡镇、 村各级政府协同配合、 齐抓共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普及科技知识,宣传相关政策法规。
其次实施科技转化, 造福于民, 理解农民秸秆焚烧的无奈之举, 帮助解决秸秆的出路, 从单一的“禁", 转变为禁疏结合、 以疏为主的路子上来,可将农产品秸秆肥料化、 饲料化、 基料化、 原料化、能源化。
凌龙光认为, 要帮助农民转变思想, 积极参与, 广大农民朋友也要不断加强学习科技知识, 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服从大局, 充分认识到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知晓秸秆的可利用性;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的行动和措施, 从源头上把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的工作做好, 造福子孙后代。
采访临近结束, 凌龙光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插曲, 他说, 从北京、 西安来的朋友曾感叹, “能到汉中来, 吃一碗面皮,再呼吸多一些汉中的空气就不虚此行了", 朴实的话语间, 是对汉中无尽的赞美。 凌龙光说, 每一个汉中人都有责任守护独属于这里的青山、 绿水、白云、蓝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杰)“没想到通过省政协信息直通渠道,我反映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前不久,与记者在省级民主党派大楼偶遇,说起自己撰写的一件社情民意信息,省政协常委、省农工党秘书长...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