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雾里看花" 商标“鱼龙混杂"
记者李琨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记者近日在一些商场发现,一些商家在开展经营活动时, 存在商品不标价、价签水分大、商标“鱼龙混杂"等违规行为,令消费者无法明白消费,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市场整顿力度。
现象一: 商品不标价
近日,在盛荣广场一家个体服装店,记者发现满屋衣服半数没有标价,想知道具体价钱只能询问店主。在这家店,随便一件毛衣店主开口要价200多元,经砍价150元就可以买下来,但当记者转身来到另一家店时,同款毛衣要价仅80元。显然,店主随口报价,让顾客多花不少冤枉钱。
这些小店为何不愿意明码标价?“如今生意难做, 价标高了将消费者吓跑了;价标低了,不好还价赚不到钱。"一位店主说。记者发现在该商场这种情况很普遍,很多店主所谓“最低价"顾客是“雾里看花"。
现象二: 价签水分大
记者随后来到相邻的西北商贸城。 在一家店铺,一件标价538元的老年人上衣, 店主直接要价380元。见记者要走,她称这个价格是因为“在做活动",劝记者“千万别错过"。而在另一家店,这款上衣原价同样是538元。店家称由于要“清货",260元为最低价。"
同款上衣两家店要价相差120元,对此,几名顾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砍价"真累人。 其实越是这样商家信誉越低。一位姓张的大妈说,一些服装的标价让人望而却步,但如果“砍价"有可能只需一半甚至更少。
现象三:商标“鱼龙混杂"
除商家不标价、 标价水分大外,记者发现,在上述两地还存在同款服装商标不同的情况。“这是今年流行的‘爆款’,卖得很好。"一位店员推销说。记者发现,这款品牌为“万代顺达"的女士上衣,在其他一些店内也有销售,只不过是款式相同但吊牌上品牌、产地和标价不同。其中,价签标注从400多到1000多元不等。为何存在这一现象? 几家店员不回答,只有一位店员称“他们都是套牌的,我们是老店绝对没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服装“套牌"现象存在很久。一是抄袭原版。二是贴牌。 有些小服装企业往往会找“外援"设计和加工,之后再贴上自己的品牌。
市场监管不能缺位
针对上述现象,西安市消费者权益处副处长曲玲表示,每年工商局都会定期对此进行查处,但由于商家进货渠道、商品生产地域不同,执法查处依然存在难度,要从根源上杜绝还需多方联合执法。
记者提醒广大消费者,根据《价格法》14条第四款:“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正是对欺诈性标价作了禁止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对滥用标牌标签,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的商品,如果不能证明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商家就应承担法律责任。消费者可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维权举报。
省政协委员、锦园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阳秋表示,服装市场标签混乱已是纺织服装行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她说,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市场整顿力度,对服装标签混乱的企业及销售商应从严从重处罚,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张阳秋律师提醒顾客,在购买服装类商品时,应主动选择信誉度好且有正规标识的厂家,并要索要购买单据,以便发现问题可及时投诉举报进行维权。如果商家确有欺诈行为,消费者还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惩罚性赔偿。
新闻推荐
2月27日,省信访局、省邮政管理局联合举行“人民来信绿色通道"启动仪式。从3月1日起,陕西省群众寄往省内各级党政机关、信访部门和领导同志的信访平信,只要在信封右上角标注“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