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彦伶文/图
在不少大中城市, 由于中小学校放学普遍提前, 与家长下班后到学校接孩子的时间往往存在数小时的“时间差",孩子们的吃饭、休息乃至看管牵动着父母的心,于是一些托管机构应运而生。
孩子们在托管班吃得安全、放心吗? 孩子们的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近日,记者走访西安市部分校外托管班。
趁着各学校开学, 记者采访发现,各种托管机构也开始大做宣传,伺机招揽生意, 将托管广告早早地贴在各学校门口。虽然陕西省下发了《陕西省学生校外托管场所食品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经营者必须在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政府备案。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校外托管班管理暂行办法对“托管班"几乎没有起到约束监督作用,前往街道办办理备案手续的人寥寥无几,形成监管空白。
调查:托管班大多无证经营
2月25日中午,记者来到建国路一家托管机构, 正逢中小学生放学, 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放着五张桌子和十余把凳子,十余个孩子正在用午餐。而另外两间房子分别摆放着三个上下铺,六张床, 在房间所剩不多的位置还摆放着两张课桌。
该负责人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托管班的孩子放学后可以在这里写作业, 而且他的家人还负责孩子的辅导,并表示他的家人是大学老师,完全可以帮孩子辅导,当问及在哪所大学教学时, 却被该负责人婉言拒绝。
据托管班崔姓负责人介绍, 他的房子小, 目前只托管十余个孩子, 有的托管班甚至托管三五十个孩子。 当记者问及这么多孩子在这里,安全卫生状况如何保证时, 该负责人指着一台消毒柜表示, 他们实行分餐制, 提供统一的餐具, 每天消毒。 但记者发现消毒柜的电源并未接通, 电源线被随意扔在地上,消毒柜内空空如也, 并未见碗筷。
在厨房记者注意到, 被切剩下的一大块生猪肉摆在案板上, 没有进行任何的冷冻或者冷藏处理。记者希望在这所托管班能找到相关的备案手续,但发现墙上没有任何张贴。该负责人表示,他曾前往相关部门进行备案,但被拒绝,问及原因,该负责人含糊其词。
这只是西安校外托管班的一个缩影,像这样“藏身"于居民楼中无证经营的托管机构不在少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西安市校外托管机构数目巨大,约1.9万家,这几年又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为迎合家长需求,部分托管班开设中午托、 下午托、 全托班和寄宿班等。
“坦白的说托管机构只能起到一个看管的作用, 至于课程辅导从孩子们所教的作业中很难体现出来。"一小学老师毫不隐晦自己对校外托管的认识。
家长:“把孩子放托管班很无奈"
市民李女士就职于曲江一政府部门,朝九晚五。就读于雁塔路一所小学9岁的女儿照看和吃饭问题成了李女士最为头痛的事情,无奈的李女士给女儿找了家托管班。“说真的,将孩子交给托管班实属无奈之举, 部分托管班的条件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 李女士无奈摇头。
“我们不会做的题托管的阿姨会告诉我们答案, 但很少分析原因。"一位被托管的学生这样说。面对学生的疑问, 一位托管班的负责人表示, 小学三、四年级不需要辅导,完全不用担心。
学生家长贾先生表示, 家离学校太远,三点多放学后,孩子没地儿去,有个落脚的地方,至少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小学老师赵女士的孩子也曾在托管班生活、学习过。 对此,她深有感触地表示,孩子的托管问题现在已成为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得到很好的照顾牵动着每位家长的神经,部分不尽人意的托管班,如何能让家长放心?希望政府能牵头成立公立的托管班, 免去家长的后顾之忧。
建议:职能部门应加大规范力度
2013年3月,浙江省乐清市一家无证小学校外托管机构发生火灾, 1名儿童死亡,多名儿童受伤,使校外托管机构的安全问题引起关注。
2月26日,记者致电陕西省工商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此项工作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随后,记者联系到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曹文红,他表示,校外托管机构的备案工作由辖区街办药品食品安全监督所负责。目前,柏树林街办辖区只有6家进行了备案,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余家。
“工作难度很大,我们只是统计了沿街或者挂着醒目牌子的校外托管机构, 部分藏身于居民楼中的机构我们无法进门, 也无法进行检查。"曹文红无奈表示。
追问无证经营的原因? 曹文红表示, 按照省上规定, 办理备案手续, 须由负责人提供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制度、 负责人健康证及场地平面图。
“不少托管机构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无法办理备案登记。 "曹文红表示, 多数校外托管机构不具备经营资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街道办不具备执法权限,导致对托管班的制约作用并不大。
省政协委员张超英曾关注校外托管机构, 托管班的种种乱象无不令她心痛。她建议,职能部门应加大规范力度,严格监管,让托管班尽快健康、有序的发展。
新闻推荐
环保医疗篇西安市八水润西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建超:怎样利用好再生水是解决当前缺水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国家需要从法律层面对再生水作为供水水源予以明确,西北部城市更...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