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秋
李艳秋作品(绘画)
李艳秋作品(书法)
—— ——— —记省政协委员、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艳秋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陕西省书协副主席茹桂:
“以赤子之心和不辞劳苦去敲开艺术殿堂之门的人,在作品中总摆脱不了艰辛磨砺的“功夫派"影子,即:质朴无华,平实稳健,在严谨中循序渐悟。当代古城西安书坛女书法家中,李艳秋就属于这一类型。 "
李艳秋: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常委,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民革中央画院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教育学院教授,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最具文化影响力人物功勋书画家,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先进个人。
兰兰记者凤淼
她的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并收入作品集,也曾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首届长安书法年会",曾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人民政协办公厅、国务院新闻办、军事博物馆、海内外友人、专业机构、纪念馆收藏或摩勒上石,数千件作品发表于报刊及收入专辑、专著、杂志、辞书,曾被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人民政协杂志、中国书法等媒体、名刊做了专题报道。她结合数十年自己书法教学与创作实践出版《实用隶书章法》等专著,影响了一批批热衷学习书法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一个在艺术道路上执着求索的赤子之心。她,就是书法家———李艳秋。
翰墨情缘从被动到主动
李艳秋出生于一个翰墨飘香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虽身为一名普通干部,但却对书法和国画创作情有独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李艳秋自幼便接受书法的熏陶和学习。几张防风纸、一大瓶廉价墨汁,李艳秋就这样开始了自己在书法领域的求索之路,专注而执着,即使在上山下乡插队的特殊时期,即使在挥汗如雨、闷热难耐的斗室,即使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李艳秋也从未间断过她的书法研习行为。
上世纪六十年代, 为了规范而系统地学习书法, 李艳秋又先后师从西安多位名家学习魏碑,《龙门二十品》就是她的范本。由于当时魏帖的相关信息很少,为了能够彻底地研究古人技法, 她硬是将借到的魏碑《马鸣寺碑》,《曹全碑》,《龙门二十品》、《山碑》等都用最传统的双钩法临摹了无数遍。正是由于她的坚持和执着,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她的书法作品就已经名扬海内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工作的关系有幸常常接触到当代国内一流的书画家如石鲁、何海霞、王子武、黄胄、刘海粟、尹瘦石、康师尧等书画大师及其作品,良好的机遇对她研习国画艺术的影响很大。她果断参加了西安市举办的“工艺美术学习班"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习临摹壁画, 而且还正式拜西安美院陈瑶生教授为师,临摹了大量的工笔和写意作品。一九九一年,李艳秋如愿以偿进入西安美院国画专业学习,系统学习了山水、人物、花鸟画作,对写意和工笔画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特别对郑乃珖大师的画做了重点学习。
终于, 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持和辛劳为李艳秋不断赢得业界的肯定与赞誉: 她的作品先后荣获特等奖、 金奖、 一等奖20余次,获银奖、 二等奖50余项,其他奖项20余次, 研究成果也曾获二等奖一次。 在全国重点刊物上发表论文七篇,参与编著教材一部,出版发行专著《隶书章法》、《李艳秋书法作品集》、《李艳秋书画》等五本。她本人也应邀(文化部)参加“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文化交流展"、“中韩交流展"、“中日交流展"等;作为陕西省文艺届代表参加陕西省第四届文代会和中国书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然而面对诸多的荣誉和光环,李艳秋总是淡淡一笑:“每个人的成功都必然会经历一些无法言喻的辛酸,于我而言,之所以成才,只是因为我常常把别人消闲享乐的时间都用在了习字上罢了……"
宽厚待人容纳非议
在李艳秋的每一幅作品中似乎都透露着艰辛磨砺的“功夫"影子,从平实稳健中看到循序渐进的顿悟, 从清整端庄里折射出刚柔飘逸之致。
细细赏阅品读她的隶书、小楷,不难发现她是用各种不同的元素,把他们不同的神情、不同的韵味独特鲜活地呈现出来。念由心生,从李艳秋的挥洒自如下笔有神,从她内心所表达的期望, 从她笔下的雅致俏皮平实以及脱俗不凡中我们领略到的是她个人的恬淡、认真、超然于外物的大气。
由于文化市场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一切权威不复存在,精神失去了依托,使一些书画艺术家患了一种“现代综合症"。李艳秋不属于悲观失望的弱势群体,她相信“权威"依然存在,“传统"不能丢掉,于是热情饱满地投入到了“传统文化"的漩涡,在“激情冲击的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对曾有人剽窃她的字参展一事, 李艳秋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在她看来,唯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才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的王道。如果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不仅人累,心更累。她饱含深情和温暖,在墨香中别致,在寂静里优柔,坦然地看着红尘往事,亦如在梦幻,可以远离喧嚣,远离繁华,可以遐想无限,灵魂自舞,更可以梦求清远。
当岁月在笔下不知不觉地流淌过后,一种纯任心迹流淌的“天成"已在李艳秋的作品中初露端倪。“品读其书法作品,深切地感受是一种功力与性情的张扬,从她的作品中读到了古朴的金石味, 那种岁月流逝带给人的感怀便油然而生。 她作品呈现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她敏锐的艺术感悟。"
爱与责任永不止步
“做公益活动是我的生活习惯,爱与责任让我永不止步。 "李艳秋就像一把永不熄灭的引路火炬,照亮并坚守着人性的良知。兢兢业业地为妇女、儿童和高校奉献着自己的热情和能量。对待朋友以诚相待、换位思考,对待自己却要求严格。“爱心慈善艺术家"的称号就是对这一切的最好见证和诠释。
每每看到喜爱书法的女同胞们渴望展示自己的作品,梦想着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份记忆但却无望时;为了练习书法的大学生可以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份希望时;当得知少儿书法弘扬乏力时,李艳秋总是跑前跑后,努力地为这些渴望实现梦想的人们奔波着。
身为一名优秀的政协委员,她更是时刻履行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她提出的议案总是发人深思:第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正如中国的武术和京剧一样,举世无双,具有极其稀有的价值。中国书法讲究藏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含而不露,谦虚不骄的内心修养。书法给予人们视觉上静中有动的感觉,又表现出古文人静观万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超然心态。楷书讲究笔画协调、结构平衡、大小一致等等,表现一种求同、求稳的民族心理。而草书的豪放不拘,又体现了知识分子挥洒豪迈,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书法讲究神韵,与中国古代诗词散文的写作方法相一致;书法的抑扬顿挫又与音乐的音符相媲美。第二,注重少儿书法教育。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书法虽为一门艺术, 但其日常应用甚广, 是人们工作中必用之技。 儿童入学之后, 首先要学会写字,让他们从小练成写好端庄之字形, 写出正确之字体的能力和习惯, 以备实际应用。 目前,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已编辑出版了小学、 中学、 中职、中专至大学一整套书法教材。 必须从家庭到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形成重视书法的良好氛围, 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之中, 收到循序渐进的教育效果。培养尖端人才总是从普遍训练开始, 有普及才有提高, 人人重视练书法, 不能限制其发展, 而应鼓励少儿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写出自己特有的风格。
静静地读, 细细地品, 李艳秋的字好似一杯清茶越来越香, 又好似一杯美酒越来越醇。 烦躁的心越来越静, 仿佛可以生出一对慧眼, 心顷刻间便淡然清澈了。心中烦躁时, 参一参她的佛家文化,可以洗出如烟般的浮华;抑郁不得志时,参一参她的小楷《正气歌》,可以冲却内心的不安与彷徨;孤寂难耐时,参一参她的隶书《陋室铭》,想想悠然见南山的清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肖军)带着对陕西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关注,5月16日,省政协副秘书长马多平带队,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国企及民企委员赴陕西通达集团有限公司,就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实地调研...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