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满淑涵 实习记者 李佳静 李潇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211"、“985"工程后, 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行动。 该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 通过高校牵头、其他社会创新力量联合组建的方式,建设一批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四种类型的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期大力提升我国高等院校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对正向教育强省疾行的陕西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大机遇。10月10日,在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举行的陕西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建言献策,为陕西省进一步实施好“2011计划"出谋划策。"
“2011计划"的陕西机遇
“‘2011计划’,被业界人士形象称作‘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洗牌’。但与‘211’、‘985’不同的是,‘2011计划’所搭建的平台更高。"省政协常委、西北大学副校长张云翔用生动语言诠释了该计划的重大意义,“协同创新也可以用‘航天模式’来理解,即国家通过整合某个领域里的优势力量,集中解决重大问题,谋求长足大发展。"
省政协委员、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认为,“2011计划"与国家整体战略息息相关。“创新型国家如何判定,高等教育创新能力是关键标尺。"
“2011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特别是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江苏等省份,纷纷加大资金投入,加速协同创新中心创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4个中心通过答辩考察,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的2个中心通过网上公示,有望实现陕西省国家级中心“零的突破"。
“国家对协同创新不是评审,而是认定。"张云翔指出,“教育部提出实力、实干、实效,同时满足这三项指标,才有可能被认定为协同创新中心。这就需要我们先联手干起来,努力取得实效。"
协同创新要先打破壁垒
就实施情况来看,“2011计划"国家规划2013年—2017年共认定80个协同创新中心, 已基本认定的38个中心,陕西仅占2个,排全国第6位。
“如果我们能拿到6到8个国家级中心,那么陕西在全国的科技地位将大大提升。"张云翔毫不讳言,“计划一经提出,尽管省上各高校都高度重视,但在实干、实效两项考核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陕西人‘醒得早’,‘起得慢’的惯性问题仍然存在。 就是说,我们认识到位,但缺乏行动。 "省政协常委、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朱恪孝直指问题。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雷涛认为,协同创新要有世界眼光,要把综合发展放在世界发展格局中考察,拿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体制上如何协调组织?谁牵头谁引导?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首先要打破高校间的壁垒。"
“我们对中心建设经费的投入确实太少,4200万元还不及拍摄一部电影的投入。"李震说。
实施计划要科学布局
目前“国字号"上榜协同创新中心,北京9个,江苏6个,上海4个,浙江、湖南各3个。与这些省市相比,未来两年,陕西如何抢跑?
“要在协同创新上多研究,在求真务实上做文章,在促进社会发展上作贡献。"省政协常委、陕西师范大学国家长安学研究院院长李炳武认为,有实力的院校应协同作战,突出优势。政府不仅要加大投入,更要完善相应机制,鼓励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联姻"。
朱恪孝建议,实施“2011计划",要在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四大类型上科学布局,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破解创新人才和资源等突出问题。
“这次认定时,大家又赋予‘2011计划’一个新名称——‘货币计划’,就是要打破所有制限制,请有实力的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介入,这就需要给予相关政策支持。"曾参加过协同创新中心答辩的张云翔观点鲜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满淑涵)10月16日,由西部风云网、各界导报社、中国商报社陕西记者站、陕西省企业互助发展促进会、西部风云人物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办,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省中小企业协会等单位共同承办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