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贵了解土地流转发展情况
为期两天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2日起在京召开,关注重点将在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产品价格改革等“三农”领域诸多关键改革。
今年11月中旬,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原《长安报》社长张宝贵的三项社科成果写进了中央文件。他做新闻的30年,也是专注三农研究的30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等100多个全国、省市新闻奖和4项社科成果几乎都和三农有关。张宝贵表示:4项社科成果是“陕西创造”和新闻社科界的宣传研究成果、也是咱老陕对我国农业改革的探索与贡献。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记者在长安区一个普通社区里,对这位著名新闻人,同时也是“三农”及土地问题专家进行了专访。
亲身经历催我琢磨三农症结
记者:您是农村退伍兵,怎么获得这么多的新闻大奖和社科成果?
张宝贵:文革辍学、当兵退伍、三回农村的经历,让我对乡亲怀有感恩情结。10年的农民生活,我对农民最苦、农村最穷、农业最落后感受很深。1985年我被聘为镐京乡政府的通讯报道员。
大包干后农民的积极性像火山迸发、水库决堤,粮食产量翻番,解决了几十年的温饱问题。我想,大包干功在千秋,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必须干的问题也得解决。农村现实逼着我思考探索。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终于理出了头绪,大包干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农业现代化与小生产方式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就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股份田”引发全国土地流转热
记者:当年您是怎样报道研究“股份田”的?
张宝贵:那时我经常下乡往田间地头跑。发现大包干用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粮食生产面临成本大、科技推广难、人才断档和效益低四大问题。
1997年9月初,陕报李东升总编指导我们采写了《长安“股份田”上规模出效益》,《陕西日报》、《长安报》发表了我撰写的《长安“股份田”调查报告》。提出了“转移农民土地使用权,发展多种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思路。同十五大发展合作经济精神相吻合,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专程来长安调研,听取我的汇报后给予肯定。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来长安采访,“股份田”名扬全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纷纷仿效学习,引发了全国土地流转热。
“股份田”是有偿转让农民土地使用权,实质就是土地流转,是今天土地改革土地流转的先声。“股份田”中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与投资者、科技人员连为一体搞多种经营实体,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2008年10月,土地入股首次写进了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办、国办《意见》提出的“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农户入股特色生产性能评价制度”,与当年《长安“股份田”调查报告》提出的“倡导农户联合,土地入股,连片开发或乡村组织集体以土地资本为股金,招商引资开发农业,建设高品位、大规模、高效益的果菜肉蛋生产基地”的建议惊人相似。
“股份田”是陕西创造和社科成果的奇葩,引发了全国土地流转热,促进了农业多种经营、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探讨破解粮食生产难题的良方
记者:您哪年开始研究土地托管?
张宝贵:2009年7月中旬,在姜冯俊副总编的指点支持下,《陕西日报》发表了我同专题部主任耿翔撰写的《长安土地托管调查报告》,总结了土地托管的经验,提出了推广土地托管的建议。2009年11月底,农业部赴陕调研组肯定“土地托管的‘长丰模式\’是个创造,很有前途。”
2011年9月初,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陕西土地托管经验作了重点发言交流。
2013年3月底,中农委副主任唐仁健现场考察土地托管,赞扬“土地托管增产增收效果好,简便易行,可以大面积推广。”鼓励我搞好土地托管研究。
我同陕报农业部晁阳主任、陕农报张国政副总编商定,多年追踪报道土地托管,《三秦都市报》等媒体跟进宣传,省社科联组织研讨,陕西土地托管新闻宣传和研究在全国独占鳌头。引发了全国100多个区县学习陕西土地托管经验。(下转A9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丽莉郑伊琛)遍布西安背街小巷的蔬菜早市,给市民生活提供了方便。但一些早市违规经营,也引来市民投诉出行难。西安市城管执法局连续对蔬菜早市进行了检查,昨日公布了第二批排查结果,看看哪...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