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璜的唐陵考察日记(资料图片)
新闻提示
她是一个有着渊源家学和传奇经历的大家闺秀,她是一个饱读诗书学贯中西的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专家;她以爱国、敬业,本本分分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立德;她以马背的辛劳、跋涉的劳顿、探索的苦涩、成功的喜悦立功;她以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文物的独到见地、对博物馆事业的不倦探索立言。留学日本时,“七·七”事变爆发,她含泪返国门,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参加并成为西北文物考察团中唯一的女性,用自己细腻、清丽而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考察团鲜为人知的艰苦历程;第一部敦煌学研究专著出自她手。
作为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之一,她不仅从无到有地完成了西安碑林和石刻馆的陈列,而且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凝结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言和文字,点燃了一支照耀博物馆文物与观众心灵美感的不灭烛光,成就了一座沟通文博界与美术界的艺术之桥。她就是何正璜,新中国文博界伟大的杰出女性之一。12月20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的“烛光不灭小桥通衢——何正璜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展”将在西安启幕,展览将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展现她为艺术理想燃烧激情,奉献生命和才华的人生历程。新中国文博界最伟大的女性之一讲述者: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蔡昌林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西安美院上学参观碑林时认识何先生的,何正璜先生带我们参观“周秦汉唐文物陈列”和“石刻陈列馆”时,她对文物那深入浅出的美学分析以及那不时穿插的历史佳话,激起我研习古代文物精华的强烈兴趣。这也成为我后来从事文物研究和博物馆工作的起因。
何正璜祖籍湖北汉川,1914年生于日本东京,1934毕业于武昌艺专,1937年毕业于东京多摩川美术学院,抗战爆发后即回国,辗转流亡巴东。回国后的何正璜过着流亡漂泊的生活,游历祖国各地目睹了故土山河的凋零,激起她决意投身抗日报国的激情。1940年春天,何正璜为祖国和自己的命运徘徊在长江堤边,她偶然从《大公报》上发现国民政府教育部招考“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员的启事。何正璜凭着武昌艺专和留洋深造5年美术专业的功底,成为考察团的一员。从此,何正璜正式步入艺术考古和文博事业的生涯。
1940年9月参加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深入西北后,任文书工作,大量文书档案资料多出其手,擅书法、绘画及艺术考古散文写作等,同年12月与团长、著名美术家、美术史学家、雕塑家王子云结为伉俪。文采奇佳的何正璜还用日记记录了这次考察的点滴经过,这一系列文笔优美、富有哲思的考古散文,被转载到世界各国的考古学术刊物中,引起热烈反响。
考察团采用摄影、写生、临摹、拓印、复制、模铸、测绘、记录等多种方式,开赴西北抢救收集尚未被敌军占领地区的各种古代艺术文物资料。重点是陕西的汉唐帝陵、宗教寺院和建筑雕刻艺术,甘肃的敦煌石窟、安西万佛峡石窟,青海的佛教寺院等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从1940年12月至1945年初,何正璜随考察团顶着日寇飞机猖獗频繁的轰炸袭扰,辗转奔波于川、陕、豫、甘、青五省的广大地区,历时五年,行程十万里,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进行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考察研究,并对艺术文物实施了力所能及的保护措施。这期间,何正璜才真正接触到古代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她深深庆幸自己的选择。沟通文物与美术的“小桥”讲述者: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宏才
1953年,何正璜被分配到陕西省博物馆(现碑林博物馆)工作。业务工作对何正璜来说都是轻车熟路。如何发挥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做好新中国的博物馆工作,是何正璜考虑最多的事。当时博物馆的陈列主要有两部分,即石质碑刻和石质艺术造像陈列。碑林石刻艺术陈列室的建立无疑是何正璜的一大创意,也正是因为何正璜是艺术科班生、美术留学生才会对石刻艺术生出这份特别的感情,才会想到将石质书法艺术和造像艺术分裂开来,通过专题陈列在艺术类别和风格给人以不同的享受。在何正璜的积极倡导和筹备下,碑林博物馆“西安石刻艺术室”正式建立。何正璜想请著名史学家吴晗为石刻艺术室题字,何正璜猜想凭着自己从小与吴晗夫人的特殊关系是能得到应许的。但是,吴晗觉得自己分量还不合适为碑林石刻艺术室题字,便亲自请陈毅题写。今天,当观众到碑林看到“西安石刻艺术室”的匾额便是陈毅亲书。
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文物进行选择和编排,使久经风雨的文物和那些禁闭几千年的艺术瑰宝重见天日并屹立在玻璃柜的内外,向广大观众阐述祖国灿烂的悠久文化。每当何正璜看到陈列室内观众欣赏文物川流不息的身影,荡漾在观众脸上的微笑是对她最大的奖赏。
古文物与美术品是两种行业对同一件作品的两种称呼,经发掘出土的古代文物有的本身就是美术作品,而且有一些文物的价值就是以它的美术价值来衡量的。文物珍品中如汉代茂陵石雕就在于它是美术作品,绚丽的唐墓壁画也是美术作品,精美的铜镜、漆器也是美术作品。中国的美术遗产是极其丰富卓越的,包括绘画、雕刻、工艺美术都有惊世之作。不论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也不论陶、铜、牙、丝、瓷、玉、金、石,在古代艺人的绘笔下、刀凿下,都成为一件件不朽的佳作。何正璜常说自己是“小桥”,联系沟通文物与美术的“小桥”,在工作中致力于将文物与艺术相融合,将文物与教化相融合。记忆中那个和蔼的邻家大妈讲述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建正
20世纪70年代初,离开中学的我刚刚就职于西安半坡博物馆,便常听年长一些的同事谈到省博物馆的何正璜,言语之间充满了敬重和尊崇。那时何先生任陕西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十多年后的1987年,我有幸到省博任副馆长,何先生时任该馆顾问。那段时间,她有时还到馆里走走,我也曾到她在翠华路的寓所探望过她几次。印象中的何先生集质朴、高雅、睿智于一身。朴素的装束,银色的短发,和蔼的笑容。遇到熟人,拉着手唠唠家常,如同邻家大妈一般。而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之间却分明体现出浓浓的书卷气和良好的素养及不同凡响的阅历。偶然谈及文物博物馆事业,她专注的神态、动情的表述和独到的见解,足以感染每一位听者并使之随着她的思绪在她心驰神往的领域里遐想、遨游并被深深地打动。
文物博物馆工作对于何先生,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她精神的寄托和她生命的组成部分。她为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为之倾注的心血和激情,构成了她生命乐章的三部曲。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期间,她用心感受民族文化遗产,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图文资料和优美动人的文章,同时也奏响了她生命价值的序曲;在省博期间,通过筹办西安石刻艺术室和构建碑林的陈列体系及一系列研究工作,体现出她成熟的博物馆理念和独到的成果,构成她人生的主旋律;在陕历博期间,虽已是她生命的最后阶段,但她对文博事业关注和思考以及通过赋诗撰文和口述留下来的感悟和体会,使她人生的结束曲依然华美、动人。
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不朽。中国历代文人士子,莫不以此为人生的最高准则,而真正做到者却寥寥无几。而何先生做到了。她以爱国、敬业、本本分分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立德;她以马背的辛劳、跋涉的劳顿、探索的苦涩、成功的喜悦立功;她以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文物的独到见地、对博物馆事业的不倦探索立言。二十年前,何先生因病辞世。但她留下了作为学者的睿智、作为智者的深邃和作为仁者的慈爱,她将一生苦苦求索的精神结晶奉献给了浸润她学术生命的土地和承续她未竟事业的后生。当代文学界应有先生一席之地讲述者: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
踪迹尽是遗址,考古不失情趣。作为上世纪我国最具才华的卓越女性之一,何正璜先生的旅游考古文化散文,是其艺术才华的具体体现,是奠定何正璜作为一代文博大家的基础,其特色足以使她在中国当代文学界应有一席之地。
何正璜的文章天然无饰,白描见物,有故事,有史识,然而不强加,不教育,十分亲近。《挥泪返国门》一文细腻地表述了“七·七”事变后,即将在东京多摩川美术学院毕业的何正璜先生等旅日青年,为投奔祖国怀抱,迫切离开敌国的经历和心态。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催人泪下!而其它多篇陕甘青游记更是文笔清丽、优美动人!如在《美丽的临潼》中,对当年名胜、古迹的描写,透过历史烟云,跨越时空隧道。写骊山老母传说、温泉、长生殿遗址,表达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灿烂;写始皇陵、鸿门宴遗址,是站在国家、民族、人类的高度发出清新的历史识见。如《吟鞭指霸桥》篇、《咸阳访古》篇、《黄帝陵展祭》和其他诸篇,将黄帝陵、秦庄襄王墓、汉陈阿娇墓、唐杨贵妃墓等历陈眼前,展现出一幅历史长卷。那毛驴、白雪、晨曦朦胧,咸阳古道、落日余晖,如诗如画如歌如赋。而《青海之恋》《东方的梵蒂冈——拉不楞寺》的神秘,令人心向神往!正如学者评论“独到的艺术感受,渊博的历史考古知识,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坚实的美术功底,诗人的感兴,学者的丰盈,智者的聪慧,仁者的关爱,给了她散文游记、随笔卓然超群的境界和气度。在这里,诗思与史思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她散文质的根性。”可以说,今天的散文作家不读何先生的文章是大遗憾,读了则必有大启发。
何正璜的其它文章,如中学时代作品,和友人来往的书信以及后来的文物介绍,艺术评介、诗词札记、博物馆学研究,甚至连为大型电视片《长安》所写的解说词等,无不透射出一股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一家三口现场签约 抢占上岗名额 首批“放心早餐”试点人员下周二培训
交押金和领取健康证补助本报记者张强实习记者王晓峰摄本报联合西安市早餐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城管执法局、西安市商务局、三秦网推出的《西安流动早餐摊贩“转正”上岗》活动,首批20位试点...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