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家堡煤矿项目建设全景王志华摄
本报记者 苏嵘 通讯员 周晓龙
题记:
2014年,长武县抢抓发展机遇,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争投资,抓招商,促建设,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民生质量大幅提升,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提速、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一个富裕、和谐、美丽、幸福的新长武正在渭北高原迅速崛起!
寒冬时节,记者从省会西安出发,沿着福银高速一路向西,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素有“三秦屏障”、“秦陇门户”之称的长武县,踏上这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兴业热土,穿行于布点密集的重点工程之间,进入视线的是一派热火朝天干事创业的生动场面: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台台快速运转的机器设备,一个个激情澎湃的忙碌身影。这些景象无不在告诉你:在这片5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涌动着一股奋勇争先、加快建设、矢志发展的热潮。
记者从该县发改部门了解到,近年来,长武始终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狠抓项目招引,加强协调调度,优化要素配合,规范项目管理,健全督查体系,全县工业、城建、民生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14年,该县共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8个,总投资达到412.2亿元,年度投资达到110亿元。这其中,25个续建项目的总投资达到300亿元,年度投资77.3亿元,新建的53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12.2亿元,年度投资32.7亿元。截至11月底,完成投资103.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3.7%,同比增长23%。
加快实施工业产业项目 奋力建设现代能化基地
工业的发展决定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底色。依托自身优势,找准发展路径,多措并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认识,长武县不断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步伐,为实施现代能化基地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月的鹑觚塬寒气袭人,而坐落于长武县地掌镇、彭公镇境内的高家堡煤矿厂区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火热的景象,繁忙的塔吊,飞溅的焊花,忙碌的工人,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又温馨的图画,十多座建筑和机房已经建成。在现场检查工作的陕西正通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侯西华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到:“我们高家堡矿井主、副、风三个超800米井筒已实现了贯通,现进入二、三期工程施工,之所以该项目进展能如此顺利,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在项目落地前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得益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大力支持。”据悉,高家堡煤矿是长武五大煤矿之一,总投资65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600万吨,项目建成后,将与亭南煤矿、胡家河煤矿、孟村煤矿、杨家坪煤矿、大唐彬长发电厂以及100万吨煤基二甲醚项目,一同形成长武“五煤一电一化工”的工业基本格局,为下一步发展能化工业、打造能化产业、进而建设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现代能化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高家堡矿井相比,位于长武县煤化工业园区内的100万吨煤基二甲醚项目建设进度同样也令人振奋。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达82亿元,占地987亩,2008年落户长武以来,经过6年的努力,今年11月份已完成工程建设,进入试产。
该县县长温志刚介绍说,近年来,长武县按照“大产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工业主导”战略,全县上下正不遗余力地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进程。今年承担的6个市级重点项目,全为工业项目,总投资187亿多元,年度计划投资近3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6.57亿元,占到年度计划的120%以上。
一张张项目建设进度表,折射出的是长武工业经济突飞猛进的强劲态势,晒出的是长武2014年工业发展的亮丽成绩单:
——高家堡煤矿完成投资20亿元,矿井掘进进尺7012米,主、副井提升机房、综合办公楼已投入使用。
——孟村煤矿完成投资5.5亿元,主、副、风三条井筒掘砌工程完成。
——杨家坪煤矿完成投资3亿元,救护队办公楼主体封顶、新打水源井1眼,厂区基础设施正在施工。
——矿区物流配送项目完成投资2亿元,设备已全部完成订购。
——亭南煤矿技改完成投资3.05亿元,工程设备安装完成,已投入试运行。
——煤炭装备制造园完成投资3.02亿元,部分设备已订购,正在进行基础施工。
——全县25个县级重点项目,总投资308.3亿元,年度投资62.98亿元。截至11月底,预计完成投资63.3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6%。
这些工业项目的加快建设,推动力来自哪里?来自长武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实施的“工业主导”战略;来自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的“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自觉认识;来自于项目招投标、项目资金拨付、项目建设考核等一整套管理制度的落实;来自于推行项目稽查和审计制度落实,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放心工程”的坚强决心和满怀信心。
工业项目的实施,带来的是全县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该县主管工业的常务副县长侯军利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仅今年1—10月份,全县工业总产值就完成了68.1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完成63.96亿元,而这两组数字,2013年全年分别为69.25亿元、65.25亿元,五年前分别为16.2亿元、12.9亿元。还有年末这段时间,我们还要全力冲刺,力争2014年全县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圆满收官”。
积极推进城建项目建设 全力打造生态人文新城
长武县位于陕甘交界,东接关中,西连陇东,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关中通往大西北的咽喉通道,素有“三秦屏障”、“秦陇门户”之称,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陕甘宁革命老区县和关天经济区三级节点城市。如何推进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外形象,是摆在长武县委、县政府决策者和实施者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
近年来,长武县以全力打造生态人文新城为目标,以加快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每年实施“城建十大工程”,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发展小城镇,推动县城和所辖镇建设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在适度扩张城市规模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对外形象。
2014年是长武县确定的“城镇建设年”。为此,全县上下大力实施“城镇推进”战略,按照“基础先行、拉大框架,改造提升、丰富内涵”的思路,全力做好新城区建设、旧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先后建成了昭仁大街、创业二路等5条新区主干道路,搭建了“三纵四横”的城市路网格局。旧城区四条主街路灯照明、地下管线工程、醇古街东段改造、文化路排水工程等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北水沟污水截流工程、昭仁大街东段照明附属工程正在进行紧张施工。城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
记者在长武县城看到,正在建设的尚德昭仁财富广场,建设总面积达到43000平方米,是一处集商住、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体。长美国际商城项目占地335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166552平方米,项目主体正在紧张施工当中。占地44632平方米的蔬菜水果市场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90781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主体施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长武县在狠抓县城城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关中百镇”和亭口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今年亭口镇共安排城建项目19个,计划投资2.91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12亿元,镇区面积达到了6.8平方公里,聚集产业项目16个,容纳城乡居民3.5万人,小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富有内涵的城市品位,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一张对外的名片,更是民众的福音,随着长武县一大批城建项目的逐步实施,全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审之后,又成功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验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该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城建项目的强劲推动下,长武的城市建设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深入实施民生项目 全面提高民生福祉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之所愿,政之所行。近年来,长武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之本,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切实提高群众福祉,所实施的民生项目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建设快、成效好的显著特点,切切实实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和红利。
进入2014年,长武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县民生发展实际,依托项目资金,提出了实施民生“四大工程”的构想。为了解决群众增收问题,投资1.6亿元实施“农民增收十大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1.6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3%,十大工程中有9个工程已完成了年度任务。为了解决城市建设问题,投资8.4亿元实施“城建十大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7.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0.5%,其中7个工程已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为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投资3.08亿元办好“民生十件实事”,目前已完成投资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4.1%,为民承诺的8件实事已得到高质量办结,其余2件正在收尾。为了抓好生态治理,投资5550万元实施“生态十大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512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92.3%,让人民群众共享山清、水秀、天蓝的“绿色福利”。该县在林业、水利、卫生、教育等各个领域不断发力,安排民生项目42个,总投资50.3亿元,年度投资15.4亿元。其中,新建项目33个,总投资6.6亿元,年度投资5.9亿元;续建项目9个,总投资43.7亿元,年度投资9.5亿元。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8.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9.4%。
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投资2.1亿元的长武中学新校区和投资1.5亿元的标准化县医院已投入使用;41处幸福互助院搬迁绝对贫困群众386户718人;175套移民新居让837名群众搬进了新家;以亭口镇柴厂社区为代表的3处新型农村社区,成为惠及和改善农民生活和样板的典范;农村双向网络改造工程,覆盖用户7800多户;168套经适房、252限价房套、162套廉租房,有效解决了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伴随着这些基础民生项目的完成,全县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开展三农工作、落实农业项目的核心所在。今年以来,长武县按照“稳粮优果增菜兴畜提劳”的思路,积极实施“农民增收十大工程”,突出抓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大力推广“果—畜—沼—窖—草”循环生产模式,全面落实“四项关键”技术,加快苹果新园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果树大改形12.5万亩,病虫害防治及追施有机肥21.5万亩;加快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村建设,进一步增加养殖数量,扩大产业规模。目前,全县新增大家畜2120头、生猪3900头;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全县新增外出务工人员5791人(次),累计创造经济收入5000多万元;加快发展大棚蔬菜、烤烟、刺绣等特色产业,建设以核桃为主的万亩杂果生产基地,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些实实在在贴民心、顺民意、暖民心、促民富的项目,正在让每一个长武百姓追求幸福、追求小康的美好梦想逐步变成现实。
不断加强招商引资 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开放包容是一个地区改革发展的姿态,这样的姿态不但体现在政策上,更体现在理念上、行动上。今年以来,长武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引进项目、加快发展的“良兵利器”,列为全县“四项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引门槛,积极引进项目,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四个不要”,变“引资”为“选资”。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不断降低招商引资门槛,逢商必招,造成了产业不配套、布局不合理、优势不集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面对这一问题,2014年年初,在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动员大会上,该县县委书记任杰提出了招商引资工作“四个不要”的原则,即:成长性不强的项目不要,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不要,科技含量低的项目不要,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不要。这一原则要求的提出,实现了长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历史性蜕变,真正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将一大批不符合长武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定位的项目“拒之门外”,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长武招商部门一位干部的形象比喻:“这是放水养好鱼,耕地育良种,让真正意义上的好项目、大项目进入长武,落地生根”。
——“两套班子”,让招商引资更有效率。为了使招商引资更具效率、引进项目更快建设,长武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两套班子”推进招商工作的办法,即安排一套班子领导外出抓招商,一套班子领导在家抓落实。今年以来,共组织小分队外出叩门招商16次,足迹踏遍京津冀、苏浙、山东、河南、东北、内蒙古、甘肃等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织召开专题推介会4场(次),洽谈引进项目20个,引进资金301.86亿元。拜访企业30余家,邀请企业来长考察洽谈60余批次,共计出行100余人,与当地客商保持了密切联系。在考察洽谈中,外出班子积极向外推介符合县情的煤化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农业产业化等产业项目。同时在北京、甘肃兰州、江苏等地积极举办投资洽谈签约活动,与江苏溧阳、海门等市缔结为战略合作关系,参加了第十八届“西洽会”、“厦洽会”及省、市组织的各种大型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在家的“一套班子”则积极主动奔赴项目建设一线,深入调查了解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议定措施,及时解决,保障了各类项目的顺利实施。
——十三条政策,让长武成为投资洼地。筑巢能引凤,砌池可养鱼。为了吸引更多项目和资金落户长武,该县制定出台了13条实实在在、惠商利商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涉及审批、税费、奖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和“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的投资环境,形成“磁场效应”,真正实现了外商引得来、留得住、再投资的目标,促进了一大批项目的顺利实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崔春华)据悉,第13届西安年货会将于2015年1月30日-2月16日在西安举办。届时,将有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一千多家参展商齐聚西安,万余种商品丰富古城春节年货市场。西安年货会是商务部重点...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