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小山村里的党支部

来源:延安日报 2014-12-17 22:3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张改玲李星棋

贝郊村村民在村里果库装果

当年东南乡党支部所在地

在洛川塬的最东南,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叫贝郊。1937年洛川县最早建立的党支部——东南乡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这是中共在洛川县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主要是在距县城偏远的东南乡一带活动,负责发展壮大党组织。那时的贝郊村名人辈出,爱国之士们在被土城墙包围的村子里传播新思想,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动员和组织有志青年奔赴山西抗日前线,为洛川县境的彻底解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今斯人已远去,偏远的贝郊也慢慢衰落,又变回那个安静普通的小村庄,村民们守着不多的几亩果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提起当时的党支部,说到那些热血青年,回想那段革命过往,贝郊人仍津津乐道。

大革命时期,洛川没有建立起中共党的地下组织,只有少数党员活动。1923年至1929年,洛川籍进步青年孟芳洲、王世泰、王培元等人受瞿秋白、恽代英等人思想教育影响,相继加入了中共党组织。1934年,渭华起义领导人高克林、王子恒二位中共党员秘密来洛川,从事地下活动,帮助洛川在贝郊村成立了第一个“儿童团”,动员雷雨天、马耀忠等人投身革命,为建立洛川党组织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后,中共陕西省委在洛川设立了红军办事处,随后建立了“洛川县旅

外学生抗日救国会”,这是中共领导的洛川县第一个进步组织,为党组织建立打下了群众基础。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洛川县境随即组织成立了不少抗日小组。同年11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成立中共洛川工委,并发展了40多名中共党员,建立了贝郊、黄连河、槐柏、胡家村、良谷庄、土基6个党支部。在贝郊成立的东南乡党支部便是洛川县第一个党支部,主要是在距县城偏远的东南乡一带,发展壮大党组织,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在党的领导下,洛川地方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东南乡党支部组织动员民众积极报名参加抗战;1946年后全面内战开始,东南乡党支部深入开展游击战争,配合西北野战军打击国民党洛川地方武装,阻击洛川县城国民党守军南逃,打击了国民党在洛川的地方反动势力,先后涌现出了雷雨天、雷治国、王安民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他们为洛川县境的彻底解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贝郊村离洛川县城近1小时车程,经过曲曲绕绕的通村公路行驶,我们来到了在洛川县最东南的贝郊,村口有棵老槐树,没人说得清它的年龄,虽然曾遭遇过几次雷劈,但它依旧活得枝繁叶茂,就那样站在村口,向东远眺,与烂柯山相视而望。因为偏于一隅且靠近交界处,解放前,贝郊村一直饱受匪患之苦,因此村子南边建起了近10米高,100多米长的土城墙来防土匪,很是壮观,这些土城墙一直被保留了下来,直到2010年村里“老村还田”时,才推平。

村口不远就是革命先烈雷雨天的家——3孔上了年纪的土窑洞,当年的东南乡党支部办公地点就在这里。如今,这3孔土窑仍在,还可以居住。今年70岁的村民雷金声,因为对那段历史特别有感情,他对东南乡党支部在村里活动的资料做了细致地搜集和保存,他经常将这些历史讲给新一批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听,希望他们能像村

里的先人一样,去干一番事业。

“雷雨天就是贝郊村人,东南乡党支部当年在此活动时,村里只有20来户人,但是在雷雨天的带动下,很多人最后都参加了革命,他们之中不少人后来都做出了一番成绩,那时贝郊村因为出了很多名人,远近闻名。因为村里土地多,村民生活也都不错。上世纪60年代后,村子风光不再,开始衰败。后来,种粮食越来越不赚钱,仅能维持温饱,村民们便都纷纷外出打工。直到村里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后,村民生活才开始出现好转。如今,虽然不大富大贵,人们倒也活得清贫自在。”雷金声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看东南乡党组织成员年轻时的合影照。

据贝郊行政村村委会书记雷斌介绍,贝郊行政村下辖7个自然村,有181户、583人,有耕地2000多亩,与镇上其他村子比,贝郊人口并不算多,村子发展也很缓慢。以前村民靠种植玉米、

小麦等粮食作物为生,收入微薄。1987年全村开始试栽苹果,获得成功。1994年后,村里开始大面积栽种果树,如今,和洛川县其他村子一样,苹果是贝郊行政村的主导产业,每年带给村民的收入远远高于以前。

“自从大面积种植苹果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在家侍弄果园,这几年苹果价好,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但一到农闲时节,大家还是闲着,赚不到一分钱。为了更好地利用村里现有资源,解决大家冬天没事干这一问题,2014年,村里将一块占地5亩的垃圾场划出,引进资金建起了贝郊果库,能存苹果3000吨,除了本村人在此存储苹果优惠外,还吸引了附近不少村子的果农来存。果库的兴建给村里解决了100多号劳动力,村民在果子丰收后,就去果库里装果,方便自己的同时还添了不少收入。”雷彬告诉记者。

日子虽然越过越好,但贝郊村人也有自己的苦楚和烦恼,那就是吃水和出行两大难题。

水曾经是贝郊村人最自豪的资源,村里有一口上世纪70年代打的机井,300多米深,水量大,水质甘甜,曾一度可以供附近15个村子,6000多人使用。随着机井年久失修,石棉瓦井壁管被严重侵蚀,水从管壁渗漏,水量大大减少,且水里沙子很多。如今,机井已不能向外供给,只勉强够村里人生活生产用水,赶上夏

日用水高峰期,贝郊人也会遭遇水荒的尴尬。“机井旁有个200方的水池,原来3个小时就可以存满水,现在得近16个小时才能满。因为机井维修费用太大,村民没能力自行维修,我们便一直向政府反映,希望能争取一些维修资金。后来,县水利局实施了‘东梁人畜\’饮水工程,准备把东梁这个地方的水引来,可以解决东南这片很多村子的吃水问题,我们的申请也就被搁置了。今年9月份工程终于完工了,不过可惜的是,刚通水不久很多管道就出现了泄

漏现象,加上管子也不是很粗,我们村又在管网末梢,到这里时,水量已经很小了,我们的吃水问题还是没能得到彻底解决。”雷斌说,如今重新打个机井,建个水塔,解决贝郊村的吃水问题,是村民最大的愿望。

与吃水相比,出行问题也让贝郊村村民备受困扰,村里有10条主巷道共4公里长,很多都还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难走,村里也曾想过村民集资将路面硬化,但最后因花费太大,村民意见不统一而不了了之。

重点革命老区村系列报道

(十六)

离开贝郊村时,已是快掌灯时分,掰玉米的村民刚从地里回来,稍作歇息后便开始准备晚饭,在袅袅炊烟中,一天的劳作终于结束。

作为曾经的东南乡党支部所在地,贝郊行政村曾经“辉煌过”,来往皆是有识之士,胸中满是革命情怀,

但随着革命的结束,那批革命先烈的老去,贝郊村又回归了平淡,不便的交通和偏远的位置是它曾经的最大优势,也是它如今的最大劣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如中国大多数农民一样,善良淳朴,面朝黄土背朝天,和村子一起缓慢地向前挪动着。

新闻推荐

市第二人民医院举办“埃博拉出血热”知识竞赛活动

本报讯(曹志敏李欢)12月10日,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举办了“埃博拉出血热”知识竞赛活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通过必答、抢答和风险题三个竞赛环节,有3个代表队在参赛的6个队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一...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小山村里的党支部)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