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唐代壁画,丝毫不差的将它们临摹到纸张上,遇上模糊残缺的地方,随时翻阅堆在身边厚厚的文献资料,把模糊、缺失的部分绘制上去,这就是80后小伙陈通工作的一部分,有时候在墓道里待一整天,连吃饭都顾不上。
陈通是在西安生长的80后小伙,今年27岁,从小喜欢书画艺术,4岁起就开始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后来考上西安美术学院,攻读美术专业。“虽然学的是美术,但是我一直对古代文化,特别是唐代壁画感兴趣,正好2009年我上大三的时候,有机会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修复与研究中心实习,开始跟着袁方、张小琴等老师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其中就包括对唐代墓室壁画历史及绘画技法的研究。”
然而一段时间的实习之后,陈通发现,墓室壁画的临摹工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考古专家发现哪里有壁画遗迹,我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根据现场的情况,能当场临摹下来,就先复制下来,破损厉害的,会由文物专家先根据壁画具体材质等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再分步骤揭取下来,揭取完成后由我们壁画修复中心进行修复。”陈通告诉记者,这些听似简单的工序,每一道都是有技术要求的,有时候修复工作一做就是好几年。
陈通参与修复、复制过的壁画包括《仗义出行》、《礼宾图》、《九宫女》、《马球图》《狩猎出行》等等他还参与了去年挖掘出土的韩休墓室壁画的修复工作,在外人看来,壁画修复、临摹的工作枯燥乏味,但在陈通眼里,这些都是他所热爱的,“其实唐代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它涵盖了当时的人文、历史与社会风貌,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更体现出了当时技法水平的精湛,所以唐代壁画与其他画种的不同在于,它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能体现出中华灿烂的历史文化。”
陈通还精通于国画、油画和雕塑,他的部分作品被韩国、比利时、美国的博物馆收藏。陈通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大大的工作台堆满了各类画画工具以及临摹壁画的纸张工具,墙壁上一字排开挂着他的作品,琳琅满目就像个“袖珍博物馆”似的,里里外外透露着“古香古色”。
陈通,就像他的名字,有穿越古今的意思,他与大多数年轻人的喜好不一样,只要和传统沾边的,他都喜欢,从小他就喜欢收藏一些传统的老物件儿,至今收藏了大概有100多件,他从小跟着爷爷唱京剧,还会弹古琴呢,说着拨弄着阳台上的古琴,像模像样的给记者弹奏了一曲。2011年我开始学习雕塑,楼观台群雕雕塑就是我的作品。”陈通略显自豪地说。
文/见习记者李梦倩
图/本报记者马昭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都市追梦系列 欢迎提供题材QQ:3146602445
新闻推荐
交大一附院十年建126家协作医院 创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新模式
本报讯(缑永强记者阮班慧)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日前,来自陕西、青海、甘肃、宁夏等9省126家西安交大一附院协作医院院长和各地卫生局长汇聚西安,共商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格局,探讨...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