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阎锡山曾在宜川办“民大"

来源:各界导报 2015-01-17 21:21   https://www.yybnet.net/

1937年12月,李公朴与阎锡山在山西临汾创办民族革命大学,阎任校长,李公朴任教授和顾问。这是李公朴与阎锡山在“民大"时的合影。

杜任之

李公朴

“阎锡山,到宜川,民大办成了七路半。"民族革命大学是阎锡山创立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战时大学,学校创办于黄河之东的临汾,兴盛于壶口之西的宜川。让阎锡山不曾始料的是,在他开始反共的时候,学校的学生纷纷离开他投奔延安,而民族革命大学也成了壶口两岸长久的传说。

马雨平

抗战时期,阎锡山曾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进步民主人士的帮助,积极吸纳进步力量,亲自创办了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民族革命大学,吸引全省及至全国进步青年纷纷投奔第二战区而来。在抗战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日寇侵入山西后,山西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1937年8月15日,阎锡山派其堂妹夫梁綖武到武汉等地活动商讨创办民族革命大学事宜。梁綖武拜会了邓初民、沈钧儒,沈钧儒专门在武汉召集了一次文化界座谈会,施复亮、何思敬、李公朴等100多名知名人士参加了座谈,大家积极为山西的教育事业出谋划策。经多方努力,当时的教育部批准了阎锡山的办学申请。于是,由阎锡山亲自兼任民族革命大学校长,第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梁化之代表他负责学校工作。

阎锡山之所以办民族革命大学,其目的是同共产党、蒋介石争夺青年。阎锡山虽名为校长,但自知号召力不强,遂推出全国声望素著的进步学者、教授和专家作号召。李公朴、江隆基、侯外庐、施复亮、陈唯实、何思敬、温健公、秦丰川、刘潇然、胡磊、周巍峙、徐懋庸、萧三、萧军、萧红等先后到校任教。当时的武汉,青年已不能安心读书,加之国民党当局的高压统治,一切爱国活动和言论自由尽被剥夺,许多进步的书报杂志及文化机关被封闭。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的招生启事吸引了许多进步青年,仅在武汉一地就招收了1800人,还有来自全国18个省的流亡青年以及归国华侨约5000余人。一位山西的学生说:“华北的所有学生都把阎锡山看成一片黑暗大海中的烛光。"

1937年12月底,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学员分批到达山西临汾。次年1月20日,民族革命大学在临汾铁佛寺正式开学。办学初期,民大的教学内容以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成为一所具有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培训学校。民族革命大学的具体事务负责人是政治处主任、共产党员杜心源和教务处主任、共产党员杜任之。是年冬,李公朴和夫人张曼筠来到临汾,受到了民大师生的热烈欢迎。阎锡山请李公朴担任民大教授和顾问。李公朴同杜任之参照中共中央发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草拟了一份《民族革命大学纲领》,把中共的全民总动员,坚持抗日民族团结,实行抗战教育等基本思想都写了进去。同时还参照八路军随营学校的教学计划,拟定了《民大教学计划》。李公朴为民大聘请教师、动员学生贡献很大,他介绍了何思敬、施复亮、陈唯实等著名教授到民大任教。他在民大讲过《半年来的抗战形势》和《民主政治》。薄一波也在民大讲过课,他的到来赢得学员们的热烈欢迎。丁玲领导的“抗敌宣传队"也在民大做过宣传工作。在这两个多月当中,学校政治空气浓厚,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民大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革命熔炉。

1938年2月底,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不得不开始转移。跋涉数日后,在乡宁县和来自运城三分校的师生相遇。3月19日,日军侵占乡宁县和吉县,民大师生又向黄河西岸转移。阎锡山也率部抵达黄河小船窝渡口,指挥部队、机关过河,当晚阎锡山坐小船渡河住到西岸的宜川圪针滩。次日,民族革命大学师生到达黄河小船窝渡口,遇上阎锡山的总部正在渡河,大队人马集中在一起,人多船少,加之秦晋峡谷两岸皆断山绝壁,黄河天险人力难渡,师生们在黄河边滞留了一天一夜。

回首这段历史,在阎锡山1938年3月20的日记里有一首《渡黄河》记载了这件事:

人马万余阻黄河,渡舟一只小船窝,伤病学生可西渡,其余一律不准过。

当时阎锡山的66师206旅431团2营,正在身后不远处的人祖山上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师长杜春沂、旅长孙福麟亲自在前线指挥督战,掩护长官部西渡黄河入陕。前有黄河天险阻,后有日寇追兵,阎锡山在日记里写到:

三千学生只一舟,渡河未毕云雨稠,冒雨高歌野立夜,翌晨一舟顺水流。

在诗后阎锡山还特意注了一句:“中国必不亡,既是必复兴。"21日,阎锡山不得不下令让女学员和病人留下候渡,其余师生沿河北上自寻渡河之策。22日,杜任之等带领民大师生沿河上行到达壶口瀑布,学员苍振东是个游泳能手,曾经横渡过长江,自告奋勇泅水到对岸去拴绳子,不幸刚到黄河中间,就被流冰撞击头部而沉没牺牲。师生们擦干眼泪走到平渡关,对岸八路军的一个连热情地派来两只渡船,将1500多名师生安全地运过黄河。然后大家分散到附近村子自找食宿之处,当晚有约四五百人奔赴延安。

到宜川后,阎锡山心急如焚,他千方百计想把没有走散的学生留下来。一方面继续在宜川办民族革命大学,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收容,加强管理;一方面经阎锡山批准,挑选了三四百名学生成立了民族革命大学“随营分校",由阎直接控制,防止他们投奔延安。希望经过延安“抗大式"的短期培训,支撑山西危局。民族革命大学到宜川秋林镇后阎锡山将一分校也和本校合并,全校只设政治、军事两系,由杜任之、杜心源分别兼任系主任。民族革命大学二分校没有西渡的师生仍转战在山西境内的大宁、永和一带。

民大师生从离开临汾、运城以后,基本上没上课。到宜川时,大部分知名教授都走了,仅留陈唯实、秦车川、朴进勋、尹澄宇、崔英等人。后又请来几位,一律改称教官。恰在此时,李公朴来到宜川,在秋林为民大学生作过一次动员报告,对于稳定师生人心起了很大作用。为适应当时抗战的需要,民大学生在宜川结束了第一期的学习,大部分转入敌后到牺盟会和抗日军队中做政治工作。这一阶段,民大课程的内容已有所改变,革命的气氛也差了,已经开始改变统一战线的性质。

1938年8月,民族革命大学由宜川秋林迁到吉县南村。在临汾入学的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又从西安招来一个“大高第四队",原来一分校和三分队的学生重新编队,合成本校的基础,是为第二期的开始。单独保留二分校,住在刘村。调整中,又把教务处合并到政治处,让杜心源兼了办公厅副主任。调整之后,先后有100多人离开民大,连唯一留下来的外来教授陈唯实也走了。此时的学校规模比在宜川时大大缩小,课程方面却增加了阎锡山的反动“学说"课。

8月间,盛夏之际,朱德由晋东南回延安时,在古贤村应邀给民大师生作了一次精彩的讲演,朱总司令肯定了民大这个特殊的培养抗战人才的学校,增强了杜任之等人坚持办好民大的信心。在民大公开活动的政治组织是牺盟会,各学员队的政工干部大都负责牺盟会的基层工作。他们经常引导学员读进步书刊,开展墙报、歌咏、戏剧等活动,对巩固和壮大民大的进步势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12月26日,日军对吉县进行大轰炸。民族革命大学由吉县经大宁折转到蒲县的克城镇一带。春节前,又折回大宁县坚持上课约三四个月。民大在川庄期间,实际主持校务的杜心源和杜任之先后调离。阎锡山派来几个旧军人任军事教官,政治课只规定了少数几门课程并限制了教官自由讲课,阎的“学说"课又增加了比重,进一步加强了对民大的控制。

1939年1月,阎锡山率部以休整为名再次西渡黄河到达宜川县秋林镇。5月下旬,民大也从壶口一带渡过黄河,先是在兰家河村住了一段,不久又迁到官亭镇、龙泉村一带。从随营分校调来了共产党员梁膺庸,他以办公厅副主任的身份全面主持校务。这时,民大校内抗战力量和顽固势力的斗争已经很尖锐。政治处、教务处掌握在共产党和进步分子手中;总务处大多数是抗日分子,不过在两种力量的斗争中以中间状态出现;军训处则由阎的旧军官控制,顽固地以阎的意旨为意旨。两种力量斗争比较尖锐的是学员大队。大队长是由军训处委派和领导的,而大队指导员和政治工作员是由政治处委派和领导的,两种力量都要争取学员到自己一边来。在学校共产党组织的引导和影响下,这时的民大可以说仍然是一个进步的阵地。

政治课主要是抗日进步理论。讲政治经济学的蒲子政是个共产党员,曾经给杨虎城将军做过秘书。他的讲授深入浅出,深受学员欢迎。一次从秋林骑马返校,路经宜川县城时遭日军猛烈轰炸不幸遇难。讲唯物辩证法的原政庭也是很受学员欢迎的,但仅仅半年之后,由于学校环境的恶化,他就离开了民大。

1939年2月27日,阎锡山亲自为民大撰写了校歌鼓舞士气,“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来自大江南北,太行西东,为着保卫我祖国,到这民族革命的中心。我们是民族革命的战士,我们是民族革命的先锋,担当起民族革命的使命,争取解放,促进民族复兴。快齐着脚步,抖起精神,领导民众,向前进攻,打倒侵略的日本,保障我民族的自由平等,自由平等。"

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逆转,这一年成为阎锡山开始改变联共路线的关键一年。3月份他召开秋林会议,12月份又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晋西事变。鉴于当时的严峻形势,民大内中共地下党组织做了紧急动员和一系列准备,并在民大有力地开展了反顽固分子运动。临近新年之际,阎锡山下令要民大迁往秋林。民大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梁膺庸等学校领导人,借庆元旦迎迁校的机会举办师生大会和干部集体婚礼,民大的前锋剧团还演出了各种节目,除夕夜的晚饭仍然猜拳喝酒,气氛如常,前来监督的梁化之晚饭后放心地坐汽车回秋林去了,梁膺庸等随即连夜分批出走,待梁化之再次来民大安抚留下的师生时,一大批革命师生已统统到达延安。

民族革命大学迁往秋林后,就直接控制在阎锡山眼皮底下,中共在民大的地下党组织和大部分党员也随即撤出。民大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沦为阎锡山控制的一个普通训练班。

1940年4月,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从秋林迁往壶口东岸的克难坡,民大也跟随辗转。1941年,民大新的领导人智力展在具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学生干部影响下,和民大的干部、学生一起置身反对妥协投降的斗争行列中。9月,学校由韩城党家圪崂东渡移驻山西大宁县三多镇。到大宁后,智力展等人准备发动起义。11月11日,智力展率领500多名干部学生荷枪实弹投奔晋南解放区。由于内奸告密,被三个师兵力包围在五龙宫,师生们用《国际歌》等悲愤的歌声表示抗议。起义主要领导人由宪兵押送回克难坡,强迫全体师生又返回了三多镇。阎锡山命令梁化之改组民大。更换了民大领导人,把参加过起义的人分散各处,由所在单位加以考查和控制。其余100多名学生被编成一个小队,于1942年1月随校部移驻宜川秋林继续受训。此时阎锡山的民族革命同志会在学校公开发展,阅读进步书刊已受到限制,对学生的控制更加严密。直到1942年第五期学员毕业后,学生全部被强迫参加了梁化之领导的隰县战工团的反动工作。(作者系延安市政协委员)

新闻推荐

省文化惠民公益演出活动启动

本报讯(记者李潇)1月16日、17日晚,省文化惠民迎新春大型公益演出活动在西安易俗大剧院隆重举行。《虎口缘》《藏舟》《打镇台》《探窑》等多部经典传统折子戏,马友仙、李爱琴、肖玉玲、全巧民...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阎锡山曾在宜川办“民大")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