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花糖,是陕西传统名贵食品之一。它呈圆鼓槌形,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粘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的蜂窝状糖心。无论用来招待客人,还是馈赠亲友,都是上等食品,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蓼花糖起源于三原县,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正德年间(1501—1521年),每到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便将利用当地产的优质江米制成的年糕,运到三原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就地托亲友贮存起来,挂在楼棚道让其风干。次年来后,年糕干硬不便食用,有人将其捣碎和成面团、搓成条、切成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探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江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传说,三原“老字号”南茂号有位师傅姓辽,名华,并在其上裹一层熬好的糖,更为好吃,但无法用手拿,他又在糖上粘一层芝麻,不但好看而且更加好吃。辽师傅去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辽师傅,称之为“辽花糖”。食者交口称赞:“嫽”(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嫽得太!称为“嫽花糖”。
蓼花糖,为什么能称为宫廷食品?这要从三原周家大院说起,该院始建于清乾隆末年(1787年—1797年),是刑部员外郎周梅村的府第,共17栋,周梅村为第八子,位于偏院,由于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烧毁了16院,幸存一院,现为陕西省独一无二的古民宅。周梅村有一位聪明漂亮的女儿周莹,17岁嫁给泾阳县安吴村。过门不久,丈夫便去世了,周莹独撑起家中的生意,成为秦商的一代女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周莹也想找个靠山,便带白银十万两,并将“嫽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大加赞赏。慈禧太后赏识周莹的才能,遂将其收为干女儿,并赐封护国一品夫人。慈禧太后觉得“嫽花糖”形状酷似草原上的蓼花果实,就赐名为“蓼花糖”并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仪,在《纪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生产蓼花糖,需用江米、黄豆、饴糖、芝麻仁、植物油等原料。制作过程需经浸米、浸豆、磨浆、蒸粉、挑坯、搓条、晾坯、发坯、油炸、上浆、饰表等24道工序。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制出。所以说,蓼花糖的制作工艺是相当复杂的。
在“文革”期间,蓼花糖被停产断代。为了恢复这一传统特产,时任三原县鲁桥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的抗美援朝老干部刘剑峰于1976年创办鲁桥食品厂召回老字号,南茂号师傅申肇明,在鲁桥“景元德”旧址发展起来。他离休后在南关蓼花糖厂,做技术总监。80年代初,在北京朝阳区创办燕秦食品厂,产品销东西长安街、王府井、颐和园等地。国家领导人对传统食品蓼花糖很感兴趣,推荐溥仪之弟溥杰为其题词“蓼花糖宫廷食品”。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刘剑峰之女刘燕追念父亲遗愿,办起了天思食品公司。2008年注册“古池阳”(三原县的古称)商标,先后参加了哈萨克斯坦、台湾、兰州,绿地国际、曲江等地食品展销,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陕西名牌产品称号,并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刘燕董事长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
(文/阎成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徐颖)2月10日,副省长王莉霞赴西安海关调研,并与西安海关领导班子成员座谈。王莉霞先后到缉私局、报关大厅、监控指挥中心和12360海关服务热线深入调研,看望慰问现场关员、干警,详细询问了解...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