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静
2006年我在乾县临平镇当副镇长,参与了临平镇北郑村、三桥村,灵源镇孝义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当时正值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镇上已经将我包抓的北郑村的发展目标确定为第一批新农村示范村。
北郑村位于乾县、扶风、永寿、麟游四县交界处,坡大沟深,交通不便,靠天吃饭,没有任何副业,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超过1000元。把这样一个“烂摊子"交给我这样一个新负责人,真是诚惶诚恐,压力巨大。站在沟壑纵横、满目荒凉的北郑塬上,我苦苦地思索了一天,这块骨头该怎样啃、这项任务该怎么完成?我连夜起草了《北郑村新农村建设方案》、《北郑村产业发展规划》。在我向全村群众公布新村规划后,赢得了长久不息的掌声。大家对我这个“娃娃镇长"刮目相看!
我们计划从改厕、除“三堆"这样的改善村容村貌抓起。当地人祖祖辈辈形成的生活习惯:土厕建在大门口。我们要求全体村民建水厕,大门口的土厕必须拆!当时我们的优惠条件是水瓮、便池、水泥、沙子都由县上统一提供,自己出劳力。这样没有劳力的人家迟迟不动工,直接影响到这项工程的进展。我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多次被骂出来、被狗咬、吃闭门羹,年轻气盛的我“气急败坏",当着四五十号人的面一脚蹬翻了两座土厕。也许是这一举动让他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在“蹬厕所"事件后,改厕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在除“三堆"时,同样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老弱病残户支持倒是很支持,却有心无力。汲取教训,我带领镇村干部一户一户帮助运走。有户人家门口堆了一堆麦秸秆,多次劝说无动于衷,还放出话“谁敢动动剁了谁!"镇村干部没人敢动,我就不信这个邪!借来一把铁杈,我亲自挪!当我把麦秸秆挑进他们家大门时,五十多岁的老两口拿着铁锨冲出来要和我拼命,镇上干部拉着我坐上摩托就跑。接下来的一周我每天都坐在她家门口翻动着那堆麦秆,即使女主人多次和我对峙,终于在第六天的晚上那堆麦秆被人悄悄挪走了。
修路,主要是钱。我们紧紧抓住市上“群众打底子、政府上面子"的优惠政策,多方筹资,利用“一事一议"的筹资方式,由群众捐款、出劳力打好底子。一人50元,一户一户收。在一户七口人家里,老两口年老体弱、儿孙五人全是残疾。当老人掏出积攒的一毛一毛、一元一元破旧的350元集资款时,生性刚强的我哭了!后来,长达6里的通村水泥路终于通车了。
西安的一位老乡在北郑塬里租地养獭兔的事给了我很大启发。为了调动群众积极性,镇上领导班子成员捐款购买设备、免费盖窝,由我出面向西安老乡“借"种兔。这其实是条捷径,全村人都看到西安人养兔挣了钱,这是活广告。登记、买设备、盖窝、培训,仅用三个月时间全村40%户养上了獭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科学养兔"成了当务之急,我和养殖户一起学习、一起摸索。进展还算顺利。
半年没休过假了,恰逢国庆回家一趟。连日的秋雨下得我心烦意躁,赶回北郑时,见到郑三嫂提着笼往沟边走。“王镇长,吃兔肉不?"一句玩笑话刺痛了我的心,真的出事了!原来连日下雨没了苜蓿,养殖户便用麦子喂兔,大片的兔子吃坏了肚子,成堆的死兔被扔掉!那一刻我比养殖户还要难过,他们损失的是钱,我失去的是信任与担当!痛定思痛,当天下午我就赴杨陵请来专家,由专家指导治疗,尽可能地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实践证明,仅獭兔养殖这一项产业,使全村年收入达16万元。
经过全体北郑人的共同努力,通村道路实现硬化绿化,建房有了统一规划,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上相继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獭兔养殖协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一系列协会。离开基层六年了,那里的山山峁峁依然清晰记得,愿我的父老乡亲生活越来越好,笑容越来越甜!(作者系咸阳市政协文史委干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冰)3月4日,省公安厅团委、厅机关青年联合会组织十余名青年民警来到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的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探望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并将他们的心愿带回省公安厅,建成“心愿树&...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