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孙辈是“老年漂"们的生活重心
□记者 高琦文/图
如今的都市里,随处可见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早上去菜市场置办一日三餐所需;中午干完家务去小区广场听别人聊天;下午去学校接孙辈回家。“等待"是他们生活的唯一写照,等待孙辈放学、等待子女下班、等待漂泊的日子结束。这一特殊群体被称为“老年漂"。
“老年漂"大多年过半百,为了照顾在外打拼的儿女离开故土,在陌生的都市漂泊,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承受着生活不习惯、城乡文化差异、社会保障缺失等诸多困扰。
为照顾晚辈而来
“去了听老师的话,布置作业要记下来,放学不敢乱跑,等奶奶来接……"清晨7点,西安市未央区金仕华城小区的一户电梯内,年近七旬的李芝英大妈一手拎着书包和菜篮子,一手拉着孙子龙龙絮叨着。
送孙子上学后,李芝英大妈一整天忙碌的序幕也就此拉开,接下来是买菜、做饭、打扫房间、照顾怀二胎的儿媳妇。去年年底,得知儿媳再次怀孕,李芝英大妈专程从陕北农村老家赶过来照顾儿子一家。“儿子在外打拼不容易,请保姆太贵,自己帮忙干点活,能省就省。"李大妈说。
在西安大大小小的居民小区里,像李芝英大妈这样的老人有很多。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一个人来,有的是和老伴同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照顾忙碌的晚辈,“安享晚年"。“享清福"对他们来说,似乎还有些遥远。
相关调查显示,“帮子女带小孩"、“照顾子女的生活"、“想念子女"是“老年漂"的三大主因,其中“帮子女带小孩"占比为83.2%,成为首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让老人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方便照顾老人等原因。
生活喜忧参半
“出来了吗?出来了,出来了。"3月26日下午,和往常一样,62岁的马师傅同其他老人聚集在西京医院幼儿园门口,等待孙女放学,看到孙女出来,马师傅赶忙上前接过书包,拉起孙女的手嘘寒问暖。
3年前,马师傅离开老家投奔儿子,如今已经适应城市的生活。“老伴不在了,就干脆彻底搬来了,城市干啥都方便,天天陪着孙女别提有多高兴了。"马师傅对自己的“老年漂"生活甚是满意。
与马师傅不同,住在凤城五路紫薇风尚小区的徐明阿姨表示,能陪伴孙子是幸福,可是人生地不熟,除了买菜接送孙子,哪儿都不敢去。“我和老伴都来了,但是我们不会说普通话,很少出门,不像在老家,吃饭的时候端个碗就去串门了。城里规矩也多,进门换鞋、吃饭讲究,媳妇还总嫌我们惯孩子。"徐阿姨说,儿子好意让他们来享福,无奈过得不顺心。
住在明德门社区的蔡大妈则是另一种烦恼,因为要操持家务,偶尔还要照应女儿卖菜的生意,前段时间累得大病一场,却因为不是本地户籍,医疗费用报销遭遇了难题。“不方便,好多优惠政策都享受不到,还不如回老家。"
对于大多数“老年漂"来说,心理压力和制度困扰成为阻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双重因素。
需要得到多方关爱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古训,而在当今社会,生存压力迫使年轻人去城市奋斗,老人反而追随子女。那么,如何让老人们在无私付出的同时,能“漂"得更幸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安市雁塔区心理健康中心首席专家陈凤山表示,老人离开长期生活的家乡来到城市,难免会在外界环境、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不适应,严重者则会导致心理疾病。作为子女,应抽出时间,多与老人交流,了解老人近期的身体、心情和需求。同时,还应定期表达对老人的感恩之心,有婆媳矛盾的,儿子一定要从中协调好关系。
“老人自己也应该改变观念,尝试学习、接受新事物,主动与家人交流、与邻居交流,多认可子女、夸赞子女,建立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圈。"陈凤山说。
柏树林街道办事处建南社区服务站的张玥坦言,目前针对“老年漂"的服务还是空白,受户籍限制,医疗等社保政策都必须回原籍才能享受,社区内福利活动也没有服务“老年漂"群体的。“未来我们会尝试为流动老人举行一些关爱活动,像定期免费体检等,鼓励流动老人融入大集体。"张玥说。
子女多些关心、社区多些帮助、政策多些倾斜,当多方共同给力,老人们定会“漂"得更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冰)清明小长假即将到来,受扫墓、祭祀活动、旅游踏青等中短途自驾车出行交通流大量增加,以及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免收高速通行费政策等因素影响,西安市道路将迎来一次车流、客流高峰,...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