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东
刘宝强
近年来,延长县按照“山地梨果,川道大棚”的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目前,该县注册登记的县级家庭农场有61家,其中26家已获市级认证。出现了19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有省级百强社2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
5月10日,记者走进七里村镇孙家河村孙萌夫妇的“福佳庭农场”,两人正在大棚里采摘豆角。孙萌对记者说:“目前豆角行情不错,每公斤能卖8块多,今年的收入可能在八九十万元左右!”孙萌还有更长远的目标,就是将来把农场发展成一个集有机生态、观光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现代家庭农场。
孙萌从去年开始,她家流转了100亩土地,投入200余万元,建成温室大棚8个,并配套了自动卷帘机、全自动滴灌、旋耕机等现代农业机械。当年以黄瓜、西红柿、豆角为主,年收入近百万元。
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统一种植品种、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田间管理、适时采收、销售结算,生产成本低,土地产出率高,经济效益高。这一点,从孙萌的家庭农场也能看得很清楚。
谈到县上政策的支持,孙萌高兴地说,去年县上出台了《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程序及规定》,这为农场主们有一个合法的身份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支持。目前,该县已完成注册登记县级家庭农场61家,主要涉及家禽畜类养殖、经济林种植、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休闲农业等农业产业。
如同孙萌一样,延长县有种植、养殖、经营管理经验的农民还很多,他们以家庭为单位,自己承包、流转土地,在成长转型为职业农民的同时,也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孙萌、赵慧军等3人已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新型高级职业农民。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培育家庭农场为抓手,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以家庭农场为载体,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高效化生产经营方向迈进。
在农民眼里,农民专业合作社远非“抱团取暖”那样简单,更令人欣慰的是合作社为农民在生产、技术、销售等环节带来的“利好”。该县农经站主任肖连平说,专业合作社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推广了先进管理技术,培养和锻炼了农民。
目前,该县共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90个,注册资金总额7.63亿元,生产经营涉及林果、蔬菜、生猪、奶牛、家禽、花卉苗木、杂粮、三农服务等领域;入社社员共5785户,带动农户19074余户,建成规模基地面积38465亩,合作社注册商标18家,产品质量认证的有16家。其中有6个合作社在上海、杭州、宁夏、西安等地设立了产品销售窗口。全县现已建成省级百强社2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
提到合作社的好处,交口镇西苏家河村贫困户石海燕感激地说:“合作社不仅为我们免费建了鸡舍,还赠送了
50只鸡苗,将来还要帮我们销售鸡蛋。我们只要按要求饲养,一只鸡一年就能挣100元,50只鸡一年下来就有5000元的收入。”不久前,石海燕才加入二海家禽养殖业合作社。
该社理事长张春谱说:“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生产出的标准鸡蛋一个可以卖到2元钱,比农村的土鸡蛋价格还要高出一元钱,而且农户不用出门推销,合作社上门收购,年终还有红利可分。”
在规模化生产中,专业合作社帮助社员节省了农资费用,降低了成本。据黄土情农土特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段海浪介绍,他们的合作社每年集中培训会员300多人次,平时还进村入户上门服务。“社里一年就农资统供应,仅化肥一项销售400吨左右,和市场差价算下来,能为100多个社员节省15万左右的费用。”
新闻推荐
聚焦西洽会本报西安电(记者贾志敏)5月23日下午,延安市园区项目推介会在西安举行。省发改委、工信厅、中小企业促进局规划处有关领导和市政府副市长赵璟出席。赵璟在致辞中说,我们借助第十九届西洽会...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