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舟
自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提上议程后,各个行业都在努力寻找自身的突破口,希望能搭上国家这艘大船扬帆出海,把生意做到国外去。
陕西是一个内陆省份,横跨北亚热带、暖热带、温带三大气候带和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目前,陕西农业发展优势明显,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年产1100万吨以上,绿豆出口占据日本市场的70%;苹果产量占世界1/8,猕猴桃产量占世界的1/3,果汁加工出口中国第一;秦川牛、关中奶山羊是“国之瑰宝”,关中驴曾出口朝鲜、越南和泰国;秦巴山区的药材达3000多种;秦椒中国独有,出口量占全国的一半,有世界两大农科城之一的杨凌,聚集了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来看,以杨凌为代表的陕西农业科技已经与丝路沿线各国开展了多领域的合作,收效明显且前景广阔,但据了解,陕西的农特产品却一直不能实现大量出口。品质好、产量高,为什么卖不出国去呢?
本次采访中发现,陕西省的农产品存在生产缺乏标准化,加工缺乏工厂化,经营缺乏市场化,理念缺乏现代化等问题。省糖酒果品公司党委书记张格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省内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标准目前离国际化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在认证、商标、包装、检疫等方面甚至不能满足进驻华润万家、民生家乐等大型超市的要求。
在西安雨润国际采购中心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知名的凤县花椒在即将进入大型超市采购名录时因缺乏QS认证及条形码而被拒绝。据介绍,QS是食品“生产许可”缩写,带有QS标志的产品就代表着经过国家的批准,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强制性的检验,合格且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后才能出厂销售。没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
试问连食品生产许可都未取得的农副产品,它就是名气再大,品质再好,能进入市场,走出国门么?
这些存在的问题对陕西省农业的升级换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生产环节进一步集约化、现代化,才能确保农副产品的品质,避免一家一户单独种植带来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现象;只有加工、包装环节进一步工厂化、标准化,才能让产品真正蜕变为商品,符合行业统一标准;只有经营、销售环节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才能适应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迎合市场需求,进而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同时,“互联网+”的新型营运模式也应在全省加快普及,让传统农业产业插上现代商业模式的翅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敏通讯员陈世芾)2015年7月30日,由陕西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与陕西光耀传统文化传播中心(简称:“光耀文化”)共同主办的《金色丝路·光耀盛会》“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全球行活动在大唐芙蓉...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