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佑护戏曲国粹传承文化根脉 ——西安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纪实

来源:陕西日报 2015-07-28 21:53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王沈海

秦腔,中国戏曲鼻祖。因网络时代多元文化并存,使得戏曲从风行千年的大众文艺,日渐囿于一隅。在这样艰辛的状态下,戏曲依然在中华戏曲发源地西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戏曲人为传承文化根脉凝聚心血

穿越近一个世纪,文学巨匠鲁迅与同乡剧作家吕南仲均已作古,但吕南仲邀鲁迅看的那出《双锦衣》还在。近日,吕氏曾孙吕建中坐在易俗大剧院里头一次看到家中那本脆软泛黄的老剧本《双锦衣》,被戏台上真实的演绎着,百感交集。

95年时光流逝,《双锦衣》第8度登台。6月15日晚易俗大剧院的演出现场,当年戏台上风流恣意的名角儿们,此刻都甘愿做后台最忙碌的“杂工”。75岁的孙莉群便拿着手电筒,立在身后给年轻一代的演员们照亮上台之路。75岁的张咏华搬着一个小凳子端坐在侧幕的台口,凝望着监视器,和着演员唱词输入字幕,一句不敢怠慢。76岁的王芷华穿梭在后台,督促演员化妆、候场,把控整部戏的节奏流程。78岁的张宁中、80高龄的郭葆华、76岁的任慧中坐镇七八平方米的盔帽间,用犀利的眼神注视着进进出出的大小角色,正冠、扎靠、系绦子……这是易俗社载入史册的演出,老人们根本顾不得年事已高。

抢救性保护一批秦腔活化石

西安秦腔剧院董事长、总经理雍涛告诉记者,易俗社的经典老戏是几代戏迷的记忆。我们对戏曲一定是以敬畏传统之心在进行传承,随意改编、脱胎换骨,丢弃百年品牌的味道一定是失败的尝试。

2012年初,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举办了易俗社百年庆典系列活动,复排了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的经典剧目《双锦衣》、《游龟山》、《三滴血》等30余部戏。此外,还举办了“易俗百年”图片展览,编辑出版纪念文集、邮集、画册,举办“易俗社优秀经典剧目展演月”,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百年易俗社》等。秦腔剧院还组建了“艺术委员会”,特聘50余位还健在的西安市秦腔界老艺术家为艺术顾问,将陆续复排一批秦腔传统名剧……

 上下合力推动秦腔艺术大发展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在传统戏曲传承保护方面给予了多方位扶持,他们与戏曲人一道,对文化根脉的传承,坚守着敬畏之心。去年,西安市有关部门精加工复排了《虎口缘》、《二进宫》、《水淹泗州》等10多部折子戏进行惠民演出,让基层百姓沐浴在传统文化之中。

此外,全市宣传文化事业资金还给予秦腔剧院和各县剧团大力支持,每年市委宣传部都为西安市秦腔剧院提供150至200万元的资金扶持,并从政策等各个方面大力扶持秦腔事业的发展。曲江新区也在传统戏曲传承保护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每年给予秦腔剧院创作生产基本经费1500万元左右,以保证其不断传承创新发展。

历经3年多,系列丛书《西安秦腔剧本精编》完稿。该丛书呈现着古都西安百年的秦腔史。今年,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迎来了百岁寿辰,演员们正在恢复排演传统名剧《玉堂春》、《五典坡(前后本)》、《化墨珠》、《娄昭君》四出大戏,只待百年盛典时献给观众。

据了解,市委宣传部等文化主管部门将继续把秦腔艺术传帮带的经验形成常态化机制,加大对秦腔非遗传承人团队的保护,通过顶层设计、项目扶持等方式,推动秦腔艺术大发展。

新闻推荐

“艺海流金——丝路寻根之旅”活动在西安举行 丁伟姜锋等出席

本报讯(记者杨小玲实习生章菲菲)7月27日,由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联合主办,陕西省文化厅承办的“艺海流金——丝路寻根之旅”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文化部副部长丁伟,陕西省副省长姜锋,香港...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乐在酷暑中2015-07-27 18:47
猜你喜欢:
评论:(佑护戏曲国粹传承文化根脉 ——西安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纪实)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