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斐 通讯员 刘勇 李仕敬 沈奕军
平利县以“道德讲堂”为载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道德讲堂,倡导干部讲责任,企业讲奉献,群众讲和睦,培育优良民风,让道德成为干群干事的内生动力。这个目标不仅成为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成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
全方位推进 培育社会风尚
地广人稀、山高路远、居住分散的平利县,受移民文化、个人素质和地域环境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邻里之间时有摩擦发生,不仅影响群众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还牵涉社会和睦,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心头之病”。
平利县为此制定“3+1”办法,即一项“德在平利”活动,一份村规民约,每年一次文明村镇创建和一季度一堂道德讲堂课”,着力从培育和引领社会风尚入手,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以民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结合“五星社区”创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制定村规民约,成立乡风文明监督小组,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并为每个社区派驻一名乡风文明指导员,落实一个县级以上文明单位进行帮扶,最终实现“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全覆盖。
目前,平利县已建成各类道德讲堂、总堂110个,开展活动200余场次,受训干群2万余人。道德建设经验被编印进《新华社内参》,先后3次得到了省委领导的批示及肯定。
良好的社会风尚,不仅成为平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换来了“中国最美乡村”荣誉,更涌现出樊文来、吴祺等十余位市级以上“最美”和“好人”。
大规模整治 改善农村面貌
定居西安的平利籍书画家王定成,每年都要回平利住上一段时间,他感觉现在平利环境好了,垃圾少了,景色美了,文化味浓了。
过去平利“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为改变这种状况,平利县进行大规模的整治。一方面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揽,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从硬件上推进;另一方面是以公民道德为主,通过公益广告、志愿服务等方式,让群众主动作为,从软件上改进。范围和规模前所未有,基本上是从县到镇,从镇到村,从村到组,从组到户,从户到人。每年集中建设8-10个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县财政每年预算1100万元,部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镇落实环卫经费,村组织采取“一事一议”,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违背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资金。
如今的平利,已建成98个徽派民居示范村,徽派民居示范村占全县总村数的51.6%。其中改造徽派民居2.6万户,新建1.8万户。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5.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实现了“绿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自然生态美景。
多渠道引领 激发干群活力
平利县多渠道引领,让“道德”成为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活力,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谋划、同思考。
建立“一把手”工作机制,强化科学考核和动态管理,把公民道德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并列入对各级各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指标、量化任务,建立一整套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工作检查、考核。
多渠道引领“道德”建设,改变了风气,凝聚了人心,激发出干群干事创业的活力。今年1至5月,全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5.98亿元、增长12.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41.94亿元、17.1亿元,分别增长15.4%、17.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913万元,增长8.4%;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0元、11356元,分别增长12%、10%。
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平利县就是要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条主线,突出民风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两大重点,打造德在平利、女娲文化、美丽乡村三大品牌,实施经济建设、五星社区、移民搬迁、文明村镇创建四个结合,实现农村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五大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甘甜通讯员吴建梅)7月22日,省政协主席马中平在西安会见了由省政协常委、澳门秘鲁归国华侨协会会长罗掌权率领的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考察团一行。马中平首先对考察团一行来陕访问...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