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侯燕妮)7月3日下午,国内首例宫内胎儿腹腔囊肿围生期微创治疗手术,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完成,标志着该院胎儿围生期微创手术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4岁的“准妈妈”唐女士在孕期检查时发现胎儿腹腔有囊性包块,初步诊断为“胎儿肠系膜囊肿可能”。夫妻俩在放弃与坚持之间难以抉择,面对着日渐长大的胎儿十分痛苦。
据当时接诊的西安交大二附院超声科雷小莹教授介绍,“胎儿腹腔囊肿”是胎儿时期先天性发育不良病变。如果囊肿较大,会造成膈肌升高,影响胎儿肺的发育,也会在生产时造成压迫破裂的风险,孕妇剖腹产切口也会增大。
依照规范,唐女士属于高危病例。对此,医院立即启动先天性畸形围产诊疗应急程序,组成由副院长、小儿外科专家高亚教授任组长的专家团队,进行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制定处置方案和应急预案,最终决定:继续妊娠,在胎儿足月生产时进行手术。
手术当天,妇产科、麻醉手术科、超声科、新生儿科等多个科室10余名专家齐聚手术室,加之配合的医护人员共有30多人。
先由超声科王华医师确定胎盘、胎头、子宫切口位置;麻醉科丁晓英副教授实施椎管内麻醉,保证母儿生命安全;经过严格的消毒铺巾后,超声科李小鹏副教授和王华医师在高分辨率彩超的引导下,同时进行胎心超声监护,为孕妇实施了精准的经腹壁路径进针,直接穿刺进入胎儿腹腔囊肿内部抽液,抽得淡黄色清亮液体约200毫升,囊肿明显减小。随后妇产科邬晋芳教授、张欣副教授、刘变利主治医生执刀精准操作,为孕妇实施了剖腹产手术,顺利娩出一名男婴。为了治疗得彻底,李小鹏和王华为新生儿进行了二次穿刺治疗,又顺利抽出囊液10毫升,眼看着囊肿消失了,这时大家才长呼一口气。
手术历时30分钟,整个过程中胎儿各项生命体征维持平稳,医护人员默契配合,完美地完成了这场“生命赛跑”。
“这台手术就是我们推行精准医疗,用高新技术引领发展的典型事例。”交大二附院院长贺西京说。所谓精准医疗,顾名思义,是根据病人特征“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精确治疗方案。其核心是联合最新的遗传检测技术,对病人的基因组、微生物组及其产物进行检测,直接“定位”疾病的准确缺陷,进而精准用药。
“很早以前我们在临床中就发现,给患相同病的两个病人同时用药,反应却不同,这是因为病人基因差异对药物的接受程度不同。从去年我们开始建立小型实验室进行研究,希望在‘基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贺西京高兴地说,“目前,我们已经和业内著名的华大基因公司建立了合作,通过妊娠早期对母亲的血液进行采样,分析胎儿可能会产生的基因缺陷。目前我们会继续攻克研究瓶颈,给‘准妈妈\’们带来最大的‘安全感\’。”
新闻推荐
处方药销售专项整治—— 西安检查药店3800余次整治立案109起
本报讯(记者秦骥)7月15日,记者从西安市食药监局获悉,在为期半年的处方药销售专项整治活动中,西安市食药监局检查零售药店3800余次,覆盖西安市全部药品零售企业,其中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3575起,立案109...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