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比赛现场
通讯员 王东东 郝文军 本报记者 姚志伟
高亢浑厚的唢呐声,铿锵有力的伴奏音,五彩斑斓的舞台灯光,潇洒大气的子长男儿将唢呐演奏到极致,犹如天籁之音响彻在红都大地……
6月29日,子长县首届“瓦窑堡杯”唢呐比赛完美收官,代表子长县近年最高水准的70多位唢呐手同台竞技,他们用高超的技艺、饱满的情感、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展示了绚丽多姿的黄土风情和陕北唢呐艺术特色,为群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唢呐艺术盛宴,让大家感受到了陕北唢呐独特的魅力。
唢呐演绎精彩 传统与现代融合
参加这次比赛的唢呐手,既有60多岁的老人,也有20多岁的青年,他们倾其所能尽情吹奏,时而激越雄壮、清脆嘹亮,时而悠扬缠绵、柔情四溢,令在场的听众如痴如醉。
赵治海吹奏的《愣娃闹春》,一下子吸引住了评委和听众,那欢快的曲调、熟悉的旋律,让人倍感亲切;焦吉祥演奏的传统名曲《新春乐》,高低音合奏,唢呐声在笙、锣鼓的伴奏下,婉转地表达了新春佳节的热闹气氛;焦养亮演奏的现代名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仿佛让人们看到了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盛开,军民欢歌乐舞的情景;张帅演奏了人们熟悉的曲目《黄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陕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唢呐手能熟练地掌握高低音、咳音、颤音等唢呐演奏技巧,不仅能精彩吹奏出《黄土情》、《大开门》、《将军令》等不同风格的唢呐名段,而且能熟练演奏出豫剧、京剧、曲剧等戏曲名段及现代流行歌曲,年轻人还能熟练运用现代铜管、架子鼓等时尚乐器,与传统唢呐吹奏相结合,有吹有弹,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这场比赛精彩绝伦,既让人听到了现代的曲目,也让人欣赏到了古老的曲牌,传统曲目和现代演奏技巧完美融合,新颖的演奏方式,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会长、著名唢呐演奏家于永青说。
评委阵容强大 点评到位犀利
选手们演的精彩,而评委团更是给力。“你的演奏显得非常稚嫩,气息、口型、力道都把握的不准,回家之后要好好练习啊。”“组合类这一大组,整体表现不错,但合作默契度不够,打击乐易喧宾夺主,造成‘败笔’,影响整体舞台演奏效果。”评委们无论是对个人独奏还是组合类的演奏点评都针针见血,刀刀见肉。
据介绍,本次比赛评委团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西安音乐学院原院长翟志荣,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会长、著名唢呐演奏家于永青,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冯继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王保军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学会副会长、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高晓鹏等5位国家级唢呐专家组成。他们要求高、眼光准,耳听灵敏,点评犀利,使得每位参赛选手都心服口服。
在子长一提到贺东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说他唢呐吹得好。在接到参赛通知后,他将参赛曲目定为《新春乐》,这首曲子他已经演奏过上百遍,心想肯定能将最好的表演献给评委和观众们。20多年前曾将《新春乐》吹遍大江南北的于永青教授听完他的演奏后,认为他的演奏很成功,但是不够完美。“以我多年的演奏经历和经验来看,你没有用心去品味这首曲子,没有捕捉到曲子音符背后的韵味。”虽然最终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但贺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教授果然是国家级的专家,一下就指出了我的弊病,真是服了。”
比赛组织严密 细节体现关怀
子长唢呐率先走出国门,曾在国家大剧院、英国、俄罗斯等地演出。“此次‘瓦窑堡杯’唢呐比赛,在我看来是县区级规格里最高的,整个赛事组织得很有条理,进行地有条不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西安音乐学院原院长翟志荣说。虽然参赛选手人数众多,年龄跨度大,但是在主办方的精心安排组织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翟志荣表示,评价一个赛事是否规范,有两个标准,一是严谨的赛事流程,二是评委是否权威。从这次参赛感受来看,这两点都符合要求,尤其是评委都是国家级别的。
“此次唢呐比赛犹如一场丰盛的民乐盛宴,是一场专业、大气的文化赛事,比赛的成功举行,充分说明子长县唢呐事业人才辈出,水平越来越高,艺术气息、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子长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子长县将继续深入挖掘陕北唢呐文化内涵,加强唢呐艺术的培训力度,邀请省内外知名唢呐专家传授指导,提高子长唢呐演奏水平,把子长唢呐这一传统艺术做大做强,打造成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秦骥)7月16日,记者从西安市环保局召开的今年上半年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34天,较去年同期增加54天。从今年2月起,西安市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