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丹 通讯员 连晓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煤炭市场疲软的背景下,彬县连续5年荣膺陕西十强县殊荣更显不易。这里是如何实现由产煤大县向工业强县的华丽转身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了彬县。
在陕西华电瑶池发电厂,这里的“静”和“净”让记者感到惊讶!一个发电厂听不见嘈杂的声响,更看不见堆积成山的黑煤。原来这里与传统发电厂不同,是一座主要以燃烧矸石为主的发电厂,煤泥和原煤只仅仅占到燃料总数的5%,矸石占到95%,实现了二氧化硫“0”排放,原水利用率达到63%。同时,每年为彬县城区居民年供热47万吉焦,占到供热量的60%以上。该电厂不但在资源利用上达到了节能降耗,而且在环境保护上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这一新型环保企业的高效运转,正是彬县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成功代表。
“我们县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彬县县长张胜利在接受采访中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我们采取招大引强、招才引智的磁场效应,不断填补产业结构发展短板,破解‘一煤独大\’的困局,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原有工业和新型工业同步提升
为了使煤炭产业稳产稳销,彬县“多条腿走路”,由县长带队组织煤炭企业赴用煤大省开展煤炭推销活动,在江苏徐州、湖北枝江设立彬县煤炭实体分销中心,在县城建成渭北(彬县)煤炭电子交易市场,全力保证煤炭产业的稳产稳销。同时,将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工业发展,成功引进的陕煤集团30万吨煤制乙二醇、全营养有机复合肥、腐殖酸有机复混肥生产线、华瑞机械加工厂、腾丰鞋业等一大批项目,填补了彬县在加工业和制造业上的空白,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而且为把彬县着力打造成渭北的“清洁能化基地”和矿山装备制造业的“加工车间”和“建材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持续给力
目前,彬县已形成了北塬以粮、果、烟为主,南塬以粮、畜、果为主,川道以杂、果、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在加快小麦良种繁育、设施蔬菜、金银花种植、油用牡丹种植“四个万亩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该县建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观光农业长廊“四大农业示范园区”,以海升集团的现代果业项目为带动,以“三个万亩生态沟”为引领,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着力把彬县打造成大西安的“生态农庄”,引领农业产业不断深化发展。
旅游业和服务业锦上添花
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劲东风,该县凭借地处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咸新区1小时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区位优势,着力把彬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旅游明珠”。目前,全县为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积极与陕西彬长矿业集团合作,投资20亿元对大佛寺景区进行综合开发,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陕西彬长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投资1亿元对侍郎湖景区进行开发建设,辐射带动全县11处景区快速发展。同时,全县旅游服务公司、旅行社4家,从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建成了彬洲国际花园酒店、达伦开元等购物中心、餐饮企业,形成了功能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使第三产业优势逐步凸显。
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全面升级
一个小小的县城,缘何能吸引诸多的企业在此落户?彬县为了优化投资环境,取消了县级行政审批事项127项,建成市民服务中心,削减煤炭收费标准,在企业推行“二十个宁静工作日”,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使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建得快。去年,全县共新签招商引资项目60个,完成到位资金71.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1.9%。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彬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后落脚点。2014年,该县用于民生支出17.5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83.5%。实施了“告别偏远村”和“撤离煤矿采空区”三年行动计划,搬入211户群众;建成泾河东区供水工程和49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城区居民和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扎实推进28个校建项目,新建的13个镇公办幼儿园全部建成投用,交大一附院彬县医院、县医院门诊综合楼、奥体中心、文化大厦等一批民生项目有序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全县群众的幸福指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艳)7月9日下午,受省长娄勤俭委托,常务副省长姚引良在西安会见了烽火通信公司董事长童国华一行。姚引良对烽火通信公司西安基地项目签约表示祝贺。他说,设立西安基地,是烽火通信公司重要的...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