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部到柞水调研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盛夏七月,穿行在柞水乡村,红旗飘扬的农家乐,人头攒动的观光区,规范整齐的大棚菜,生产忙碌的花卉园……这些郁郁葱葱、各式各样的产业园,汇成了绿色的海洋。近年来,柞水县委、县政府紧抓全省首批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国家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自主县的机遇,整合发展正能量,集中财力办大事,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举多赢。
柞水县位于秦岭南麓腹地,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辖8镇1办8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6.5万人,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地方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十分有限,农村发展几乎全部依赖中省市项目投入,这种“撒胡椒面”、“下毛毛雨”的投入方式,很难达到综合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理想效果。实践让县上的决策者们认识到,只有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才能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2006年以来,柞水县委、县政府主动领会农村改革的新政策、新要求,按照积极探索、持续推进的原则,走出了一条“四个四”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新路子。
坚持“四个结合” 明晰整合思路
柞水县资源相对富集,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县级财力匮乏,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村贫困面较广,如何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多头管理、使用分散、交叉重复、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柞水县通过大胆实践,对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探索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规划为基、项目承载,集中投放、集群开发”的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四个结合”:一是坚持以县为主与争取上级支持相结合。对上级财政和涉农部门下达的项目计划与资金指标,在不改变资金渠道和用途的情况下,围绕县域发展总体规划对项目资金进行适当归并整合。8年来,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0.8亿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涉农资金6.9亿元。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按照减少交叉、强化协调、适应市场、增强服务的原则,把投向相近、目标一致、不同渠道的涉农资金进行统筹归并,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带资金,打造多层次的整合平台。除救灾救济和农民直补资金外,其余所有涉农项目资金都纳入了整合大盘子。对所有进入整合范围的项目,均实行了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和项目建设监理制,较好地发挥了市场引导的作用。三是坚持财政牵头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在财政部门设立涉农项目总库和涉农资金整合专户,把上级下达的涉农资金全部划入涉农资金专户,实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在此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在确保涉农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放的同时,保持项目管理主体、资金性质用途、检查验收标准不变,较好地发挥了财政部门牵总与部门联动的双重效应。四是坚持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组建了高规格的协调机构,实行行政一把手负总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重视挖掘社会资本的潜力,积极鼓励和引导信贷涉农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涉农资金投入机制。
打造“四大平台” 创新整合模式
以放大财政涉农资金综合效益为目标,积极探索内容丰富、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整合模式,着力打造“四大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整合平台。整合各类资金4000余万元,启动了营盘朱家湾和乾佑马房子、下梁明星、小岭岭丰等16个新农村示范小区建设,实施了3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项目,新建27个移民小区,移民810户2423人;围绕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打造涉农产业项目资金整合平台。以汇生源和新田地等企业为依托,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培育生产、加工、销售等完整产业链。2006年以来,累计整合财政涉农和社会资金3亿多元,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9万亩,建成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5条,建成了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和千户百万只土鸡生产基地,培育各类绿色农产品专业村35个,大户1050家,全县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包装、销售的农户达1.2万户;围绕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打造区域板块项目资金整合平台。整合财政涉农和社会资金3.5亿元,着力扶持发展与生态旅游相配套的农家乐、传统手工艺等农民增收项目。目前,乾佑河沿线已建成6个农家乐集群点,从事旅游服务业农户已达1500户,不仅完善了全县旅游配套要素,而且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去年从事旅游服务业农户户均收入3万多元;围绕培育新型农民,打造农民培训项目资金整合平台。整合“阳光计划”和“雨露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资金1400余万元,依托县职业中专等培训资源,着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目前,县上已建立了统一的劳动力培训基地,9个镇办也建立了劳动力培训中心。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210期,参加农民达5万人次,促使了农民素质和致富技能不断提高。
实施“四轮驱动” 强化整合保障
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中,柞水县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工作合力,通过协调联动、包联推动、政策拉动、制度促动,为整合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力保障。县上成立了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从财政、发改、审计、农业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资金整合办公室,负责全县财政涉农资金项目规划编审、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等工作。实行县级领导包联和部门包抓制度,把整合项目进展情况与包抓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和干部任用挂钩,通过奖优罚劣,形成了整合工作的良好氛围。坚持“多予少取”原则,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措施,鼓励和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拉动涉农资金投入不断增长。健全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库制度,做到科学评审项目、择优扶持项目、精心实施项目。健全资金报账制度,实行专户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推行公告公示制、专家评审制,完善贯穿项目申报、评审、立项、资金分配、绩效评价、审计监督等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体系,明确财政部门、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责任,确保涉农资金高效运行。
实现“四个促进” 凸显整合效应
2006年以来,柞水县累计整合涉农项目5大类187个。整体推进县城、牛背梁、溶洞、凤凰古镇四大旅游板块开发,形成了8个农家乐旅游接待集群点,建成了千亩中药材种植、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等种植养殖基地,特色产业专业村已发展到了60个,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川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成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启动建设了新农村示范村、扶贫整村推进村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试点村31个,推进民居改造、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重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初步形成了一批旅游开发型、商贸服务型、企业辐射型和产业带动型新农村,3个秦岭美丽乡村通过验收命名。木耳、大豆、土鸡蛋、红香椿、花生、马铃薯、绿豆、红小豆等2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柞水万亩小杂粮、5000亩马铃薯、下梁建华羊场、瓦房口大河村肉猪、下梁和营盘土鸡散养等7个基地获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建成了盘龙、欧珂、新田地、汇生源、亿升核桃等20余个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3亿元以上。全县建成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10个,流通中介组织90个,发展农村商品经纪人1100多人。在西安设立农副产品超市及经营连锁店已达26家,有10大类30多个优势农产品打入西安市场,年销售量10000吨以上。
通过多年整合工作实践,促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实现了“六个转变”,即资金投入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整合工作由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项目实施由分管领导独自抓向县级领导齐抓共管转变;项目管理由批而不管向绩效管理转变;支持方式由项目扶持向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奖补结合并举转变;整合内容由“三农”领域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领域转变。
面向未来,柞水县委书记陈璇和县长姚书祥一致表示,县上将紧紧抓住被商洛市推荐为2015年省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农村社会发展新任务,紧扣“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目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制度一个笼子、资金一个盘子、项目一个单子”的思路,以县为主,纵横结合,突出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等重点,统筹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逐步形成安排科学、使用高效、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资金整合效应。 (王曾涛 周成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波)7月7日,由省委宣传部、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主题展览”在西安开展,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提振全民族精...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