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仅仅用二年多的时间,地处蓝田大山深处的簸箕掌村,实现了人均收入2000元到10000元的跨越,村上收入由几乎为零,发展到1000多万元,家家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三

来源:陕西日报 2015-07-06 18:49   https://www.yybnet.net/

短短两年多的功夫,曾经贫困的簸箕掌村如今面貌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肖杨摄

本报记者 肖杨

初夏时节,驱车从蓝田一路向东,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约莫走了半小时,来到绿意浓浓掩映下的簸箕掌村,短短二年多的功夫,这个昔日贫困村换了新颜:青山绿水间,一家家标识统一、整洁卫生的农家乐,引得旅人纷至沓来,300多户村民家家住上了2层185平方米别墅。说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说:“我们真是由穷瘠之地变为幸福家园。”

 有山,有水,脱贫还得有思路

簸箕掌村因形如簸箕而得名,几年前,这里还是市里和县上重点帮扶的贫困村,村民李彩霞说:“那时全村301户1071个人,光贫困户就有80多户,分散在13个自然村之中,村子的土地一半以上是不可用的坡地和荒地。忙前忙后,一年盘点下来,收入只有2000来元。因为穷,外来的姑娘都不愿嫁到村上。”

簸箕掌村虽说耕地贫瘠,远离城市,可却绿意盎然。这里从春到秋,青山环抱,绿水常流,有山、有水、有风光。

前几年,当别的村子发展核桃、杏产业时,不少村民也跃跃欲试。村上干部却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村支书李志刚告诉大家伙:村子在岭上,平地少,发展种植形成不了规模、集合不了优势,赚不几个钱。要想致富,还得独辟蹊径,在山水绿上做文章、找路子。

在外闯荡多年,见多识广的李志刚告诉村民:现在城里人生活方式变了,节假日周末,喜欢到农村,体验农情山水,村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下功夫发展,就能成为发展第二个“袁家村”。

在别的村种核桃、杏的时候,村上的干部用心编写了“簸箕掌2012-2020年”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村子的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等优势,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利用古朴的村舍建特色饮食一条街,利用山路建设自行车赛道,利用山岭建起了动力滑翔场,利用水沟办起了水上娱乐项目,利用女娲传说建设文化园。

  有产,有业,发展还得要突破

纸上蓝图,变成现实美景,说易,行难。

作为西安508个贫困村之一的簸箕掌村,如何给村民置产置业,成了当时最大难题。村支书李志刚说:“首先要靠党的政策支持。”

2013年,当了解到村子的贫困条件符合国家的移民搬迁政策时,村上立即开始跑起了项目。当年,2月移民搬迁项目开始启动。2年下来,村上争取到土地增减挂勾,秦岭北麓生态移民,危房改造,扶贫移民搬迁等各类政策资金8248万元,在省市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如今整村移民搬迁工程已经完工。看着在曾经空旷的土地上建起了农家超市、公共服务中心、医疗室、幼儿园,300多户喜迁新居,住上小洋楼的村民高兴地说:“感觉像做梦一样。”

有产,有业的同时,如何发展农家乐?细究下来,簸箕掌村横向比并不占优,从周至到临潼,秦岭北麓沿线共有50个乡镇,700多个村庄,77万人,其中,贫困村300多个,与贫困村比,簸箕掌村自然条件算是中下,与富裕村子比,这里一没名胜古迹,二没地理之利。然而,在一张白纸上绘图,没有任何负担,劣势反倒成了优势。

2014年年初,一家绿色生态农业上市公司鼎天集团相中了村上先进的发展思路。很快,这家上市公司主动与村上签约,合伙做起了移民搬迁+生态旅游项目,当年,就投入了1200万启动资金,此时,市上配套的扶贫资金1900万也下拨了,簸箕掌村的事业吹响了号角。鼎天集团老总李涛说:“村上贫,发展思路却不被‘困’。整村建设的完整规划,先进的发展理念吸引了我们,村干部敢为人先的精神感动了我们。”

短短一年多功夫,簸箕掌村已初步建设了“四大休闲板块”——女娲湖休闲度假区、移民新村民俗风情区、温泉养生度假区、山地运动休闲区;“三大片区”——珍佰粮行绿色农业基地、珍佰粮休闲农业区、山地运动延展区共10个项目,一个面积6.5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景区已经初具雏形。与此同时,规划中的三期商铺一期70间目前已全部向游客开业,窑洞宾馆1、2期全部建成,温泉已经打出水了,滑雪场年底竣工,水面开发、滑翔场、万亩森林生态利用等产业项目也在积极筹建中。

如今,这个昔日的贫困村的发展成果让人振奋:300多户村民住上了平均面积185平方米的二层楼房,有的还有了商铺,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0080元,今年村上收入能到1000万,保守估算,2年后,村收入将达到5千万。

   有人,有力,干事还得有个领头

簸箕掌村曾很穷,可村里的人志却不短,为改变贫困的面貌,村民干劲都很大,村民说:“那几年,为了脱贫,我们出人、出力,都不嫌苦,不怕累,可就是找不到门路。”谈起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李二娃说:“这都多亏我们有个好支书。”

今年51岁的村支书,是个“不安分”的人。年轻时,走南闯北,脑子活,干劲大,2003年回来当上了村支书,他说:“就是想回来给乡亲们做点事。”

前两年,眼看着别的村种植业发展的红红火火,村里却按兵不动,村里的人急了,说他是疯子,非要搞生态旅游,这么远、这么穷的地方谁能来!想起当年的场景,李志刚说:“群众不理解,不配合,我就挨家挨户讲道理、做工作。没有钱搞发展,我就四处跑项目,争取资金。城里人现在爱休闲,村上有资源,只要路子走对,敢想,敢干,就能尚出路子来。”

说起农村发展,这个村支书见地深刻,他说:“贫困村脱贫致富,就要因地制宜,多想点子,多找路子,有政策支持,靠市场经营,从而真正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这样才能由小变大,变‘输血’为‘造血\’。”

未来的发展,簸箕掌村已步入良性轨道,两年内村上将向社会提供1000多工作岗位,同时,每个参与投资经营的村民都将按受益分成,随着规划项目的陆续启动,三年内村民的平均收入能过2万元。李志刚充满信心地说:“袁家村、上王村已成为陕西省乡村旅游的两张名片,未来,簸箕掌村也一定和他们一样,成为乡村旅游的代名词。”

新闻推荐

威名远扬中条山 ——记王峻烈士

姚文琦1941年5月9日,王峻将军抗日殉国的噩耗传来,三秦大地为之震动,滚滚黄河顿失滔滔,巍巍秦岭一片沉寂,为将军的牺牲默默致衰。这位西北黄土地上走来的虎将英名传遍了三秦大地。王峻,字杰三,原名王俊,后...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仅仅用二年多的时间,地处蓝田大山深处的簸箕掌村,实现了人均收入2000元到10000元的跨越,村上收入由几乎为零,发展到1000多万元,家家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三)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