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浐灞生态区世博园全景
本报记者 陈瑾 通讯员 冯永强 肖颖
2015年冬日,在陕西省铜川市这座曾因严重污染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的一条冰河上,两只朱鹮幼鸟相依行走,相伴觅食,继而追随成年朱鹮的飞行轨迹展翅翱翔在蓝天中。铜川这片昔日生态重灾区成为了“吉祥鸟”朱鹮的栖息地。
而在今日三秦大地,不仅是铜川的面貌发生巨变。
黄河之畔,过去被称为“黑三角”之地的府谷县城,山朗气清,重新向世人展开一幅异彩纷呈的“绿三角”壮美画卷。
渭水之滨,碧波荡漾,杨柳依依,浐灞生态区已成为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一颗“明珠”。曾因水域污染、过度挖沙、垃圾围堤而满目疮痍的景象一去不返。
古城之郊,有着“西安市下水道”之称的皂河重焕生机,脏臭之河还原一泓清波。鱼虾重现,白鹭翩跹。
从九曲回转的黄河沿岸到八水润城的关中平原,正发生着岸绿水清、鱼儿欢游、鸟儿吟唱的可喜变化,更是极大促进了经济的成功转型,创造了许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奇迹。吉祥鸟飞来的三秦大地上,不断演绎着环境保护的变奏曲,也书写着经济发展的不朽传奇。
吉祥鸟飞来的启示
铜川作为一座因煤而立的城市,25年前,铜川城市空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等污染物,年日均值分别为2.114mg/m3、0.437mg/m3、2.10mg/m3,超国家环境空气二级标准的34.23、3.37、6倍;主城区耀县1992年自然降尘量达到576吨/月·km2,超陕西省地方标准31倍。1993年,中央电视台《中华环保世纪行》曝光铜川是一座“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如何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铜川环境的改善、经济的转型及工业结构的优化成为煤城治污和发展的关键。
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先进技术成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铜川市政府出台严于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铜川政策”,先后关闭拆除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大的小型企业和生产线,能耗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以水泥产业为例,数量由治理前的30多家减少到6家,产能却由治理前2003年的42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2613万吨,年粉(烟)尘排放量从13万吨下降到6万吨,实现了水泥产能提升,污染排放下降的进展;煤矿数由过去的290个,关闭及资源整合为33个,原煤产量却提高到3029.74万吨,增长26.3%。
1999年起连续15年,铜川市都在持续不断治理城市煤烟污染,通过拆煤棚、堵烟道、搬煤台、改锅炉,实施气化工程,推广清洁能源等综合措施,建设改煤区和无煤区,改煤区天然气通达地段全部改用天然气,未通达地段的居民住户、单位食堂和饮食服务业改用液化气、型煤、电等清洁燃料,城市规划区禁止新建燃煤锅炉。一举实现煤城基本不烧煤的局面。同时,着力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转型传统产业的同时,铜川积极引进一批能耗低、污染小、效益好的非资源性项目。通过“生态立市”战略,先后实施了五大生态建设工程,确定了“三河、六园、多带、一圈”的城市绿色网架体系。成功创建了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7个省级生态乡镇和5个省级生态村;17个省级“三化一片林”试点村;40个绿色文明单位。玉皇阁湿地成为远近闻名的“天鹅湖”,陕西2013年首次在秦岭以北的铜川市耀州区野化放飞了32只朱鹮,生存状态良好,今年先后孵化出2只朱鹮宝宝。
小小朱鹮飞来的眷顾,见证着铜川这座资源城市加快转型的绿色足迹,更具新的生机与活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接续产业增加值增长20%,高于传统支柱产业4.9个百分点,转型发展已“小荷露尖”。《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全国294个城市中,铜川排名第七。
“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涸泽而渔。”吉祥鸟飞来昔日重污染之地,再一次启示我们,经济发展必不可逾越生态红线,只有发展低碳产业、转型传统产业、扶持绿色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富民强市,才能让吉祥鸟永驻。
黑色梦魇生出绿色梦想
府谷县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汇处。九曲黄河流经这里,犹如巨臂将她揽在怀中,揽出了一个风姿雄奇的“三角形”。这里水丰煤富,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达20多种。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府谷成为陕北发展工业经济“醒的最早”的一个县份。也是因为粗放式发展,“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晋陕蒙接壤地区,被媒体称之为“黑三角”,府谷县也因严重污染和资源破坏被当时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等六部委挂牌督办。
为了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府谷县着力实施“工业富县、环境立县”战略,坚持实行“三不批”,即不是循环发展的项目坚决不批;选址不当、布局不合理的坚决不批;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坚决不批。与此同时,将全县132个煤矿整合为84个,总产能由815万吨提高到2646万吨。彻底取缔关闭了552户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分期、分批、分行业对所有工业企业进行了专项治理,全县累计投入环境治理资金9.1亿元,促使企业开始了转型升级循环发展的嬗变。
作为一个资源型工业基地,府谷县不仅把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约束性、指导性规划,同时以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功能区分促进产业布局合理有序,以污染减排促进生产技术换代升级,以环境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在全县规划建设了4个工业集中区和8个兰炭产业园,在企业层面推进清洁生产,即实现生态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在区域层面上通过建立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形成工业共生关系,即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在社会层面上使物质和能量尽可能实现良性循环,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三个层面中,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既是“小循环”的载体,又是“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模式,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
同时,府谷县进一步提出“绿色府谷”的构想,全力组织实施“增绿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环境一年一个新变化,水碧天蓝草绿的黄河“绿三角”正一步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昔日府谷遮天蔽日、督察督办,今日府谷阳光灿烂、典型示范。”府谷县由污染的黑色梦魇生出的环保的绿色梦想,原来经资源消耗型济增长方式正再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也一步步见证着一个晋陕蒙接壤区的经济环保双赢“绿三角”正在形成。
从生态灾区崛起的生态新城
昔日,在浐河和灞河两河四岸,垃圾成山,河水污浊;现如今,却变得碧波荡漾,鸟语花香。
2004年,浐灞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浐河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但五分之一是污水,每天排入浐河的污水约10万立方米;沿岸有10余处河段垃圾成山,堆放量近500万立方米;过度挖沙造成浐灞河床严重下切达6米之深,地质灾害隐患严重。
针对“污水”、“垃圾”、“采砂”三大环境问题,西安市以碧水清污、塑河修坝、修沙造林、景观绿化、湿地恢复等生态措施为主,加强治理的系统性和长效性,大力推进浐灞河水环境效益化综合治理工作。
几年来,先后完成雁鸣湖、桃花潭、世博园、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区域新增水域湿地面积955.9公顷,河流湿地覆盖率达13.2%;新增绿地面积达528.4公顷,累计形成林地近1371.6公顷,区域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9平方米;浐灞河水环境质量基本恢复到地表Ⅳ类水平,鸟类从2005年的63种增加到如今的206种,数十年未曾见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黑鹳等也在浐灞生态区被再次发现。
得益于优美的生态环境,浐灞生态区产业发展充分体现后发优势。经国家外交部批准,西安领事馆区正式落户浐灞。世界500强、国内300强企业纷纷入驻,大型商业综合体、学校、医院等重要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速,城市形态和功能日趋完善。仅2013年,生态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3.92亿元,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0.45亿元,引进项目210个,完成投资约1150亿元,呈现快速推进、平稳增长态势。
浐灞生态区的建设实践,生动地阐释了人与环境、环境与城市、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只要处理得当,就会涌现无限生机。良好的生态环境会带来难得发展机遇,良好的生态环境会让城市发展得更快,会让城市更美好。
结语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惠,才能引来吉祥鸟的驻足长留,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依靠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并转型升级,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军通讯员王剑)8月3日,省防总向各级防指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涉河涉库旅游景区防汛安全管理,全力做好防范工作,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近期以来,陕西省短时强降雨天气频繁,突发性强、移...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