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9月11日,国办印发指导意见推进分级诊疗。陕西省在深化医改中推出多种模式探索分级诊疗路子,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有序、有效的医

来源:陕西日报 2015-09-15 21:24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车喜韵 李龙飞 实习生 文君 杨亚妮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这是造成百姓“看病难”的根源所在。按照疾病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实施分级诊疗,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今年年初,陕西省西安市试点探索医疗协作机制,构建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体系。

 专家下沉基层

在雁塔区医联体内,交大一附院的全科医师团队从3月9日开始,就下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以此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据交大一附院分级诊疗办主任刘庆介绍,医院在对雁塔区基层医生进行培训后,专门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学院,准备举全院之力,做好全省基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为提升全省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服务。截至7月底,全院69名专家分别到16家基层医院坐诊,共接诊患者1.6万人次,在基层就诊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了86.6%。

在交大一附院慢病管理科,记者看到该院自主研发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已完成,分为分级诊疗、医疗服务、居民健康管理等七大板块。科主任黄若文说,门诊每天大概接诊30多个病人,80%都是一些慢病患者调整药物,这些都是在社区就能完成的,但病人由于对社区医生不信任,都涌到了三级医院来。这个软件让患者在家里,通过电脑或手机,就能直接和大医院医生交流。这就是我们为未来布局的“互联网+医”就医模式,基层医生碰到疑难病例也能快捷上传,就是全科医师的培训工作,将来也能在网上实现。

记者点击慢病管理平台医生端,已经有30多个慢病患者进入该系统,在医生科学指导下,有效控制自己的血压。

截至7月底,交大一附院接纳上转病人15人。但下转依然存在问题:百姓知晓分级诊疗,但不代表立即认可,需要一个过程,改变已往跑大医院、看大专家的倾向性、习惯。下转患者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且下级医院也要有能力“接得住”才行,否则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目前主要使用传统的电话联系、转诊单转诊。交大一附院希望“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能够尽快发挥作用,和社区、二级医院进行联网,抓取居民健康状态,进行有效跟踪管理。比如,高血压平时在社区治疗即可,但如果出现血压危象,系统就会提示医生进行转诊,这一系统也能用在慢性病急性发作的转诊过程中。

兵器工业521医院大夫倪春梅坐诊6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上午看了30多个患者。记者走进诊室时,已接近下班时间,她正在给62岁的杨先生瞧病,看完病取药,总计花费不到10元钱。杨先生说:“在社区看病方便,大夫也认真,费用一般也就10元左右。”门口的专家下社区时间表,是群众选择就诊的风向标。

专家下基层的形式,明显得到患者认可。交大一附院一项调查显示,97%的百姓认为此做法能够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目前的问题还是宣传不够,大专家下到基层,有的社区百姓知晓率并不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百姓按照专家擅长的病种,在下沉的专家处有序就诊。

社区成大医院分院

82岁的冯老先生突发脑卒中,在西安一家三甲医院住院治疗后,康复治疗则选择了规模较小的南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初被轮椅推来的他,在此接受康复治疗两个月后,记者见到他时,已经能下地走路了。

患者杨先生告诉记者,“在这里做康复治疗效果很好,来的时候右半边身子都不能动,现在恢复的差不多了,再有一个月就能出院了。”今年58岁的杨先生是一位眼科专家,半年前,突发脑出血,在西安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22天后,也选择在这里做康复治疗。

“这里大夫太好了,把病人当亲人。”踏进72岁张先生的病房,在病床前照顾他的爱人就对我们说。张先生2009年患脑梗治愈,今年6月再次复发,在三级医院治疗20余天仍昏睡,有人介绍来此治疗,没想到两个月,出现的语言障碍已消失,我们问他问题,回答清晰流畅。

这是西安市第一医院分级诊疗模式的一项探索。2014年11月,在西安市卫生局的指导下,西安市第一医院与南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并派出由10名医师、2名康复理疗技师和20名护士组成的医疗团队下沉社区,建立了设有50张床的综合病区(眼科病区和康复病区),为南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项目,填补了基层医疗机构康复、眼科专业的空白。

西安市第一医院投入近320万左右对医联体医疗设备设施进行补充、布局改造装修,环境极大改善。

我们看到,病房、门诊增添了上肢康复工作站、四肢联动训练系统、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电动牵引床、中药熏蒸机、多功能红外按摩床、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仪等进口设备。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等辅助科室已融为一体,统一检查标准,医生统一安排值班。

西安市第一医院每天安排专家上社区坐诊,医联体相关培训与上级医院同步,同时,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双向流动,为基层培养技术骨干。

据统计,2014年11月17日开始至今年8月10日,门诊接诊人次17143人,较未成立医联体之前同期增长19%;成立综合病区后共收住院病人613人,出院553人次;双向转诊63人次,其中下转8例(脑卒中4例、神经外科4例)。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极大地方便了附近居民就医。受到患者一致好评,送来8面锦旗,更有患者因感动,将医技人员认作自己干儿子。

分院模式,解决了群众住院难问题,使他们在身边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能获得便捷规范的诊疗,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使患者真正受益。需要指出的是,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成为其分院后,住院收费标准和三级医院不差上下,如何降低群众医疗费用支出,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是这一模式今后应重点探索方向。

大医院托管基层

8月10日下午,记者在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当天这里住院病人就达72名。中心主任孙安志介绍,以前这里只有30张床位,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就近到社区看病,今年3月在西电集团医院的全力帮助下,床位扩增至60张,但还是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加床收治到72名患者后,还有很多病人在排队。

78岁的张桂珍老人说出心里话:“在这里看病方便、收费也便宜、医生服务态度好。”张桂珍患有心血管疾病,每年至少住院治疗两次,她感慨:“在这里每次个人也就掏200元左右,要是去大医院住院治疗,仅费用这一块我就承担不起。”90岁的脑梗患者王荣生在旁边随和着:“就是,就是!”

西电集团医院院长陈秀生说:“我们医院牵头的医联体,不是简单的下派医生,而是全方位对基层实行托管,向基层派出管理人员,想办法让基层医疗、护理、服务等各方面水平整体提高。我们和基层是一种紧密型的合作,会根据基层需要选派医生,目的就一个——让基层尽快强起来。这样老百姓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临终关怀等都维持在社区来看。”去年桃园和土门社区就诊11.38万人次、住院患者1739人次,这印证了陈秀生对医联体定位的正确。

群众患大病需要转诊时,快速通道可直接进入三级医院住院治疗。去年桃园和土门社区上转患者1096人,而西电医院下转病人也有600余人次,康复回社区极大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托管模式,让基层医疗机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群众康复回社区,就医负担明显减轻。需要警惕的是大医院为了生存,存在的争夺病人现象。

这3种探索模式,都是想办法将病人留在基层。相信随着分级诊疗工作的不断推进,大家相互借鉴学习,会创新出更多更好分级诊疗模式,让百姓告别“看病难,看病贵”。

新闻推荐

深耕实景演艺产业发挥比较优势 陕旅集团“文化高铁”驶向意大利 策划投资威尼斯大型实景演艺巨制《马可·波罗》

威尼斯狂欢节艺术导演达维德·兰佩罗在演讲本报记者高利2015年9月11日,由陕西省旅游局指导,陕西旅游集团公司主办的2015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高峰论坛“驶向美丽”系列活动在古城西安隆...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9月11日,国办印发指导意见推进分级诊疗。陕西省在深化医改中推出多种模式探索分级诊疗路子,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有序、有效的医)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