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圣强 通讯员 甘泉
8月28日,合阳县委门前广场上人头攒动,40多个展板组成的合阳抗日史料巡展吸引了市民驻足观看。91岁的抗战老兵孙永众在小儿子搀扶下颤颤巍巍赶到现场,当看到自己和战友的抗战经历被放在展板上时,老人几度哽咽,抚摸着展板久久不愿离开。
“这是咱合阳参加过远征军的抗战老兵!”这次巡展活动素材主要提供者李心石对参观的群众介绍,大家爆发出热烈掌声。
事实上,能够组织这样一次展览也是68岁的退休干部李心石十几年来的愿望,为合阳抗战正名成为他东奔西跑调查研究的动力。
合阳七成男儿上战场
十几年前,李心石无意中发现了一份1938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起草的一份《合阳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陕西国防前线的沿河各县,为各方面注视的地域,尤其是军事、政治上居中心的郃阳(今合阳),更为复杂重要。他隐约觉得合阳抗战这段历史虽然记载很少,但肯定不简单,于是开始着手调查。
抗战硝烟散尽70年,而同硝烟一样慢慢散去的还有对这场战争的记忆。李心石回忆,他在为合阳抗战征集史料时,很多人向他提出疑问:合阳县也有抗战?而翻遍合阳县新中国成立后历年编纂的县志对合阳抗战这段历史并没有专门的记录。这些对李心石触动很大,他也愈发坚定地认为,发掘历史资料、还原历史事实、为合阳抗战地位正名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据李心石调查,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黄河沿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其中以合阳为中心的大荔县、蒲城、潼关成为抗日最前线,仅合阳一个县,累计驻军就超过十万之众。在合阳县档案馆等部门的支持下,在越来越多的史料征集、战争亲历者的走访、抗战遗迹调查等支撑下,合阳人民抗战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逐渐清晰起来。
艰难还原尘封的历史
由于历史原因,合阳抗战史料征集难度非常大。抗战至今时间跨度大,当年亲历者多已不在,很多抗战遗址也被荒废。为了得到翔实的史料,李心石多次赴西安、太原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足迹遍布黄河两岸秦晋各县。
一次,李心石听说澄城有一位收藏家藏有一份抗战时期合阳出的简报,他先后五次去澄城征集,虽然最终未果,但是收藏的人破例让他拍了照片。这份得之不易的简报让他获得很多从没披露过的史料,进一步佐证了合阳抗战中的地位。
在合阳县城关镇李家坡村,李心石了解到,当时村里有父子三人共同参军赴山西前线,结果无一人回来。这让李心石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意义重大,这些史实必须挖掘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才能慰藉这些为抗战付出巨大代价、而又被埋没在历史中的平凡英雄。
“合阳县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合阳抗战的地位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包括合阳人自己都并不熟知这段历史。”李心石说,“现在我们征集到的史料只是整个合阳抗战史时的一部分,随着老兵、抗战亲历者越来越少,我有很多的事要做,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都要准确还原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正视、铭记这段历史,纪念所有为抗战胜利付出过的英雄们”。
缺少一座抗战纪念碑
李心石在调查中得知,8年抗战中合阳县人员伤亡巨大,当时全县有抗战将士墓地8处,埋葬牺牲军人6000余人。据当地老人回忆,在解放初期这8处墓地保存完好,并建有陵园、纪念碑,但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这些陵园被毁掉变成耕地。
在合阳县城关镇雷家洼村,这座曾经埋有1000多抗战将士遗骸的陵园如今成了一片苹果园,一条公路从当年陵园的中间穿过,在这片遗址上不时能看到裸露在外、已接近石化的将士遗骨。
李心石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合阳为牺牲的抗战将士重建陵园,这样才能将抗战精神更好地一代代传承。”
李心石说他至今都记得当时走访参加过远征军的合阳抗战老兵孙永众时他唱的团歌:男儿快意着先鞭,投笔从戎志最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吕扬郭妍齐小英通讯员凡华李琛毅龙李攀)9月3日,隆隆礼炮,嘹亮歌声,英雄不朽,薪火相传,举世瞩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陕西省各...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