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世界人民理事会舍瑞尔主席同孙晋强共同签名留念
■对话人物
孙晋强,1954年生,江苏徐州人。从事摄影创作30余年,连续三次获得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
■对话背景
5月25日,由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华人榜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记录瑰宝,传承文明——中国关中社火”孙晋强摄影展开幕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联合国世界人民理事会主席舍瑞尔、美国前副国务卿赫尔曼·科恩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共同为摄影展剪彩。同日,孙晋强获得了2016年华人榜“人文奖”。
孙晋强从2010年起开始拍摄关中社火,其于去年出版的摄影作品集《中国关中社火》,获评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他表示,关中社火背后有陕西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貌。此次影展是自己真情实感的理性思考和朴素表达,也是他回报第二故乡关中大地的情感载体。
5月18日,孙晋强在赴美之前,接受了华商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他这些年拍摄关中社火的经历与思考。“把关中社火带到联合国这个国际舞台上展示给世界各国人民,是为了它能在全世界更广泛地永远传承下去,也是全方位展示陕西文化。”
办展——以关中社火为主题 希望全方位展示陕西文化
华商报:这次为什么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摄影展?
孙晋强:原本我只是去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今年“华人榜”(华奖)的颁奖礼,我有幸获得了“人文奖”。主办方希望我能分享我的摄影作品,邀请我在联合国总部办一场为期一周的个人影展。
华商报:影展主题“中国关中社火”是主办方指定的,还是你的主张?
孙晋强:当初主办方邀请我办影展时并没有限定主题,因为陕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能尽可能地以联合国总部为平台,向世界推介陕西文化。原本我考虑是不是展出“关中社火”、“秦岭四宝”、“华山”这三个系列作品,但最后还是希望能更加突出重点,集中展示关中社火的魅力。关中社火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这不仅是一种表演,它背后更有陕西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貌,把关中社火作为影展主题,在联合国这个国际舞台上展示给世界各国人民,更能向全世界全方位地展现陕西文化。
拍摄——每拍完一场社火 棉袄都被汗浸湿
华商报:你第一次看社火是在什么时候?当时感觉如何?
孙晋强:我是徐州人,在我老家并没有类似社火的民俗。我从16岁参军后就一直随部队在陕西,之前因为文革“破四旧”,社火表演都被叫停了,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恢复。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渭南第一次看到社火表演,好像是“芯子社火”,我被深深震撼到了。虽然现在已想不起具体内容,但是那种新鲜、神奇的感觉还烙在脑海中。
华商报:将社火作为拍摄主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
孙晋强:大约1997、1998年我就萌生了拍摄社火的想法,当时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一则陕西社火在国外表演的报道,那些质朴的农民身着秦俑服,敲锣打鼓地在英国大街上游演,引起轰动。那时我就想,社火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被好好记录与传承。虽然有了想法,中间却因种种原因耽搁了,直到2010年春节,我才真正开始对社火这一专题进行拍摄。
华商报:为了拍社火,这些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孙晋强:从2010年春节开始,我每年都深入关中农村拍摄社火这一专题,足迹遍及渭河南北的十多个区县和数十个乡镇、上百个村庄。每年正月初五开始我都要开车到西安、宝鸡、渭南的一些区县走村串乡,寻找有社火表演的村寨,追踪社火队在村巷、乡镇、县城的游演过程,拍摄社火在不同场合的表演、当地群众观看社火的热潮,一直要拍到正月底。
华商报:拍摄过程中有什么让你难忘的事吗?
孙晋强:难忘的事太多了。2013年我右腿摔伤,严重骨折,腿上打了钢板钢钉、上了石膏护具,但为了不错过拍摄时机,有两年的春节,我都是拄着双拐或拐杖,在村寨的小巷和崎岖的道路上,不停追赶着社火队伍的表演,每拍完一场社火,我穿的棉袄都被汗浸透了。
这些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和城镇化改造的实施,社火这种民俗活动在很多村子都已经失传,甚至连存放服装道具的社火箱子都找不到了。社火真是拍一年少一年,想到这些,觉得挺难过。
遗憾——如果社火仅作为舞台艺术被保留 就失去了味道和意义
华商报:不同地方的社火有区别吗?
孙晋强:地域不同,社火表演差异很大,每个村子都有各自的优势。大体上看,陕北、陕南和关中基本上形成了表演风格不同的三种派别:关中社火主要以戏剧故事为主,杂以秧歌、舞龙、舞狮子等表演;陕北社火以扭秧歌、打腰鼓为主,兼有“跳火塔”“转九曲”等内容;陕南社火则多为舞狮、舞龙灯、跑旱船、踩高跷和装芯子等献艺。关中地区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社火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阵容庞大,所以我拍关中社火最多。
华商报:同一个题材你能坚持拍六七年,在你看来,关中社火的魅力是什么?
孙晋强:社火这一民俗活动之所以能够在中华大地延续,必然有其既定的社会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社火的内容都是正能量的,即使是“血社火”,弘扬的都是教人向善、学为好人的社会风范,寄托了农民群众朴素的心理祈求,也融入了他们的观念信仰和道德规范。
华商报:在你看来,这些年社火表演是否发生变化?
孙晋强:社火表演的内容没什么变化,但游演中表现的环境和人物变化太大。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人一年比一年少了,很多规模大的社火种类,如“山社火”就消失了。农民都进城打工了,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很多村想玩社火也玩不起来,也没有人愿意为此投资,买道具、买服装。曾经保存尚好的老屋转眼灰飞烟灭,连劳动工具、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都一下子看不见了。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地方开始有意识的对社火进行保留,扶植社火队、建立博物馆等,但社火毕竟是一项农民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活动,如果最终仅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保留,就失去了社火的味道和意义。
华商报:接下来有什么打算?还会继续拍下去吗?
孙晋强:我已经60多岁了,虽然今年春节还在拍摄,但往后可能就拍不动了。我想以后整理一下这些年拍摄的照片及文字,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华商报记者 刘苗
新闻推荐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为把关爱和健康送给特殊儿童,6月1日上午,共青团西安市委、西安市第一医院、中狮联陕管会第五分区将联合华商报共同为陕西卓恩康复教育学校特殊儿童进行视力筛查活动,并请眼科专家...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