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闫珅
2012年,灞桥区对全区7万余户27万余人进行普查,确定4364户13794人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实施农村住房平安工程、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干部帮扶、行业帮扶等措施,2012年使695户2590人脱贫,2013年使1283户3775人脱贫,2014年使2386户7429人脱贫,2015年巩固提升后,经逐村逐户核查,按照现行标准,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记者专访了灞桥区委副书记、区长苗志忠。
记者:据了解,灞桥区农村住房平安工程效果显著,请问你们为何推出这项工程?又是如何推进的?
苗志忠: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实现全区农村人口都有安全住所,是扶贫开发的最基本要求。为此,2012年灞桥区对全区7万余户农村住房进行全面普查,实施了全面告别土窑洞、土坯房、危漏房的农村住房平安工程,经区、街和村组三级审核、公示,群众无异议后,精准识别出652户住房困难户,财政每户补助3万—5万元进行援建,无能力建房户由政府进行代建。截至2013年5月份,652户群众全部迁入新居,在全区彻底消除了住房安全隐患。
记者:灞桥区如何将区域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相结合?取得了哪些成绩,效果如何?
苗志忠:灞桥区作为西安东大门,浐灞渭三条河流穿境而过,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山、塬、坡、沟等地貌均有分布。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措施。一是将狄寨、席王毛西坡两个区域纳入白鹿原都市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引入商业资本运作,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务工等形式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以及农事体验活动,带动区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是在洪庆山大力发展农家乐及林下养殖、种植,发展乡村游等,带动水泉子、野鸡胡等村组农家乐发展,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群众收入。三是依托灞河新区,由人社部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其向二三产业转移。由农林部门对种植养殖户进行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收益。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24个低收入村全覆盖,吸纳困难群众入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比较效益。
记者:灞桥区如何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效果如何?
苗志忠:对筛查出的24个低收入村,安排33名区级领导、48个区级部门包村帮扶,并抽调122名后备干部开展驻村帮扶,选派24名优秀干部任低收入村第一书记。动员区内工商企业,按照“一帮一”的方式,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经过三年帮扶,2014年底24个村实现全面脱贫,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均得到较大改观,经统计部门调查、核实,2014年底24个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9500元。
记者:下一步灞桥区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
苗志忠:第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帮扶力度,防止返贫。一是继续精准帮扶。根据此次核查结果,我区农村还有部分家庭年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按照省市“脱贫摘帽不摘政策”的精神,加大帮扶力度,对有劳动能力、自身有发展动力的边缘户,我们将安排区级部门及各街道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帮扶。二是密切关注弱势群体。针对因自身残疾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边缘户,由村干部联户,由区民政、卫计、教育、残联等部门及相关街道开展定期走访、跟踪救助,防止发生返贫。
第二方面,要加快区域产业发展,巩固扶贫成果。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多种形式的乡村体验活动,带动白鹿原、霸陵坡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在毛西、狄寨片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壮大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建立乡村旅游专业村、生态旅游示范村,做强农业合作社,吸纳更多群众入社,提升区域扶贫整体水平,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三是继续加大两联一包帮扶力度,强化对农户产业培训力度,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方面,要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一是将洪庆山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改善山区群众居住条件相结合,尽快修订完善《洪庆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规划》并启动实施,改变洪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二是按照群众自愿原则,高标准启动洪庆山移民搬迁项目,让群众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巩固扶贫开发成果,使山区群众同步够格迈入小康。
新闻推荐
西安市表彰2015年度优秀志愿者个人和集体 学雷锋进社区志愿服务将贯穿全年
本报讯(记者张端)应急知识、科普游戏、现场义诊……昨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百花园社区举行。众多志愿者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市文明委还对2015年度优秀志愿者个人和集...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