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迎谨
每到星期六,就有这么一支义诊服务队,会准时来到雁塔区小寨路街道红专南路社区,为这里的上万名居民进行全天候义诊;与此同时,社区里一支爱心帮厨队也开始忙碌,在义诊间隙,他们会给医生和护士送来热腾腾的饭菜。在红专南路社区,这样的相互帮扶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四年。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六,该社区获得一项荣誉,成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什么是“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昨日记者一探究竟。
邓景元和他的义诊队
上个星期六,红专南路社区的临时社区医院里排起了长队。西安交大一附院康复科主任邓景元带领的团队,前来为社区居民义诊。针灸、理疗、康复训练,提供的服务还真不少。
当日,到场的义诊人员近40人,不光有邓教授的同事,还有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有的志愿者专门从三桥赶来,有的志愿者本身也开着按摩室,为了义诊,星期六这天选择关门。
义诊带来的实惠,或许社区居民袁红最有发言权。2012年,44岁生日当天,她因大面积脑梗死造成左半身偏瘫。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下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袁红直言没有人能体会到她的苦楚。其他人也感慨,这么年轻就得了这病,语气中更多的是惋惜。
“义诊在咱社区,不用花钱,也不用跑路,这一来治疗就是3年时间。”由于和邓教授是同龄人,袁红说,除了扎针、康复治疗,邓教授又不断对她进行鼓励。站在眼前的袁红,如果她不说,你不可能想到她曾经受过那样的打击。“刚开始来的时候,是母亲用轮椅推着我,现在我自己可以走来。”就在去年,她还找了一份工作,可以正常上下班。
坚持义诊4年,为社区近2万人次进行健康医疗咨询,中药治疗1万多人次,针灸治疗1万多人次,康复护理和功能训练千人次。不光如此,邓景元还自掏腰包5万余元为社区购买康复器材,资助社区负责康复的人员去外地学习培训。谈及坚持义诊的动力,邓景元道出了朴素的心声:“我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能带动社区康复医疗的发展,帮更多患者及家属减轻负担。”
“在这里,你能深深感受到医生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那份真诚与信任。”红专南路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王勇江感慨地说。
孙茂林和他的帮厨队
医术精湛,对待患者耐心、热情,经常从早上忙到下午两三点也顾不上吃饭,邓景元和团队的志愿服务让社区居民既感激又感动。
“你看他们多辛苦,饭也不能按时吃。”社区居民孙茂林就和老伴儿陈翠喜商量:“要不,咱自己做饭,邀请义诊队来家里吃,或者给送过去。”据陈翠喜老人讲,老伴儿是国家级厨师,多位国家领导人都吃过他做的菜,做这些人的饭不在话下。
起初,他们一家子买菜、做饭,给义诊队伍送去。时间长了以后,许多看过病的居民志愿加入到做饭的队伍中,有的帮着择菜,有的帮着提水,大家各尽所能。“我作为受益者,帮个忙,这都不算啥。”袁红道出了社区居民从事志愿服务的心声。这一做就是4年,后来孙茂林老人做不动了,就让儿子孙青龙继续做。
之所以一直在坚持,并乐在其中,陈翠喜一直有一个朴素的道理,“人家大夫原本周末可以休息,去爬山、去旅游什么的,为什么却要给大伙儿义诊,他们真的很无私、很辛苦。”她直言,这些行为不仅仅感动了她,很多居民都受到影响,加入志愿服务,邻里间形成了一种互帮互爱的氛围,像大家庭一样温暖。
而如今掌勺的孙青龙则说:“人家为我们服务这么多年都能坚持下来,我们为什么不能?”
相互帮扶,相互温暖,每个星期六的义诊,更像是一场大家庭的聚会。有时邓教授抽不开身,就让同事来义诊,下次见到的时候,居民就会询问干什么去了,送上家人般的关怀。
在红专南路社区,除了上述的两支志愿者队伍,还活跃着其他志愿服务队,在第一时间为社区1万多名居民提供乐器学习、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让大家不出社区就能尽享各种免费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讯“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共审计(调查)2940多个单位和项目,查出违规金额627.46多亿元。“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审计工作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注重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逐步树立...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