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 长安有个鸣犊镇,镇南有个吊钟沟,吊钟沟也有个别名叫花馍村。听名字就知道这个村位于塬区的沟道里,过去的沟道深几十米,几百口人都住窑洞。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善做花馍,家家户户以经营花馍为生。当地也有个传说,说某位皇帝打猎过此,吃了吊钟沟人做的馍馍,连连说好,于是村里的花馍开始流行四方。还有一个陕西经典版的传说,说慈禧西逃西安,地方官员以吊钟沟花馍进献,老佛爷吃了连连说好,于是就成了宫廷供品。
明代末年,居住在此的人们开始制作高座蒸馍,足迹踏遍西安周围乡村集镇,其绵甜的口感赢得了众人的赞誉。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清代中期吊钟沟的蒸馍已达到全盛时期。那时村中几乎家家蒸馍卖馍,沟内一年四季炊烟不断。
王根才家是村里蒸馍的大户,自幼随父亲和爷爷蒸馍卖馍,10年前从窑洞迁移出来,在村口租下一个砖瓦房院子作为新的作坊,有操作间、晾晒架子等。因为需求量比较大,手工供应跟不上,王根才把蒸锅改为锅炉,用铝制20层的金属笼蒸馍,每层可以放30个塔塔馍。作坊里和面、揉面都使用了机器,但发面、饧面等关键环节还要靠经验。因为手艺好,政府还把他申报为非遗传承人。
几百年来,吊钟沟花馍的制作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创造出一套独特的工序,从选料磨面到花馍的制作大约需要经过选料(小麦)、磨面、和面、发面、揉面、饧面、造型、上锅,封锅、烧火,出锅、窖藏、点染等二十多道步骤。其中比较重要的步骤包括选料、和面、发面、施碱、揉面、造型等等。
在选料上当地有“隔年的麦子,头箩的面”之说,当年新收的小麦要在家中陈放一定的时间后方可磨面,由于吊钟沟村民大多居住在土窑洞中,冬暖夏凉,温湿度适中,经过存放过的小麦麦筋完整,麦气旺盛,磨出的面洁白,麦性充足。
和面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三光”,就是手光、面光、盆光。和好的面还不能直接做馍,必须经过发面,将死面发成活面。活面柔韧性强,弹性大,更有利于面花的造型和制作。发好的面施碱后还必须经过反复的揉搓,才会有韧性,当地有“搙到的面,性才见”的俗语。韧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面花的造型。
吊钟沟花馍的风格可分为简洁的贴画型,夸张的变体型,还有富丽堂皇的插花型。贴花型一般选取简单的水果、蔬菜为表现对象,造型类似浮雕。变体型面花通常是用一块面就能成型,再加上些装饰,一般选取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为表现对象,突出其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插花型是造型中最难的一种,有的做到几层高,十分壮观,龙凤呈祥、九桃献寿就是典型的插花型。插花型的面花不能一次成型,一般都是先将各个部位按照比例独立成型,然后用小木棍、牙签等工具将面花的各部位组合在一起,这是花馍中最具工艺特色、制作技术、发挥想象的一类,最能表现地域特色的花馍文化。
上色点染也是花馍制作中的重要步骤,这一工序最能体现鸣犊花馍的民俗气息。上色工具通常用花筒、排笔、毛笔、单点、棉签等,颜色用红、绿、黄为基调,再穿插调配,通过打、点、勾、描等手法在蒸好后的花馍上进行装饰。
吊钟沟的花馍与礼分不开,农耕时代,四时八节、婚丧嫁娶,都需要以馍为礼,所以花馍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十分重要。花馍的历史源远流长,《陕西烹饪大典》中记载,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用面团捏塑造型,经蒸制而成的面花,即“蒸饼”。宋代因避讳宋仁宗赵祯名号,人称为“炊饼”,至元代此风犹存。明清之时,人们始称为蒸馍。
走出吊钟沟村口的时候,路上又有两个老人拉着面粉赶着去磨面,王根才一家老少还在日夜忙碌着,这一天下来,共蒸了十锅200笼,共有6000多个塔塔馍销售一空,还有一些各色花馍被预订,年的脚步越来近了,这个古老的村落又到了忙个不停的时候了。
新闻推荐
65岁的西安退休职工梁平安多年来致力于葫芦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连日来,他运用雕刻、彩绘、轧花、烙烫等技艺,创作出近百个寓意着吉祥、喜庆的猴年吉祥葫芦作品迎接猴年新春的到来。图为2月4日,退休...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