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陪伴国人度过了30多个除夕夜,它曾是万众瞩目的娱乐方式,也是个强大的造星舞台。网络时代,春晚虽然已无法吸引人们的全部注意力,但是,却依然能守住国人的电视频道,送去浓浓的年味儿。春晚在不断变身寻求突破,已化身为一种新民俗——
一直力求突破的春晚,今年有了大动作,将在西安等地设置城市分会场(前两次是1996年和2002年)。当人们觉得对春晚不再那么万众瞩目时,为何权威调查数字却显示近10年来其收视率不降反增?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深化,春晚将如何“变身”?
“听着春晚”过除夕
春晚诞生30余年,无论后来多少卫视推出了春节晚会,“春晚”如今仍是央视春晚的专属名词。从小看到大,是不止一代人的记忆。但是近年来春晚似乎“众口难调”,人们对春晚的态度在发生着变化。
家住高新区的白领王洁是个80后,她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阖家欢聚看春晚,就像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菜,看的时候自己非常激动、兴奋,生怕漏掉了什么节目。可如今精彩节目不难看到,综艺节目大行其道。王洁说父亲曾是春晚的拥护者,最近七八年只有小品出来的时候认真观看,其他春晚的节目都不太细看了。记者采访中发现,王洁的感受有一定普遍性,但数据显示春晚的收视率近十年却并未下降,观看人数每年还在增长,这又是什么原因?
2001年除夕夜看春晚首播的观众人数为6.38亿,2014年这个数字为7.05亿,增长了6700万。2001年到2014年,春晚直播收视率都超过30%。2015年春晚收视率虽不足30%,但央视另一份成绩单显示,电视端总收视率(除夕当晚直播总收视率、初一至初六重播总收视率、除夕到初六电视七天时移收视率)比前一年提升0.77个百分点。
收视率高也不能完全等同于观看率高。王洁描述了近年她家看春晚的场景。“反正除夕当晚早早就调到央视一套,然后大家该干啥干啥,想看的时候看一眼。”王洁说毕竟那天晚上别的节目都没春晚喜庆,也没有太多的选择。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样的收看方式并不罕见。从2014年春晚除夕夜统计可以看出,那年春晚观众平均收看时长为149分钟,相当于只有56%的观众完整收看。热闹的除夕夜锁定春晚,会增加不少年味。
距离私人订制有多远 ?
春晚30多年来经历了不同阶段:相声被小品赶超,港台明星从无到有再到扎堆,舞美越来越华丽,节目时长增加,好作品少干脆“开门办春晚”,2011年首届央视网络春晚问世,2015年春晚增加了“手机摇一摇”……它的内涵也和形式一样在发生着变化。
“春晚其实已不是春晚了,它在文化内涵上已发生了变异。”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它从一台单纯的春节联欢晚会变成了一种春节文化现象,人们从最早的关注节目内容到现在的形成一种类似民俗的习惯。春晚就像过年要包饺子、放鞭炮一样缺少不了,因为除夕夜需要娱乐活动烘托年味。
目前春晚面临的各种争议在肖云儒看来也是正常的,“现在已经是分众欣赏时代,各种电视节目在向小众、分类、个性化方向发展,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普泛化的全民欣赏追求,也就是说不可能一台春晚所有人都满意,众口难调的时代已经到来。加上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他认为春晚如今面临第二次改变的契机,就是既要能最大程度满足大家需要,也要考虑到分类、小众的时代需求。
“30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说电视是家庭的第三者,让亲人晚上不沟通只看电视。当时是新生事物的电视如今成了传统媒体,人们反而越来越依赖网络。”肖云儒说这个时代有可能出现互联网+的春晚,不单是网络春晚,也不只是网络传播那么简单,“比如我打开网络有40个春晚同时在演,我选择我爱看的”。
他甚至设想有没有可能衍生出一个春晚公司,可以根据私人喜好订制春晚订单,然后在除夕发送到个人。这或许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实现。“当然,央视春晚这个传统还会继续存在,可能会并存很长时间,因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春燕)除夕夜,位于南门瓮城的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将与全国观众见面。记者昨日从市消防支队获悉,消防部门已启动春晚消防安保方案,全程护航春晚西安分会场的消防安全。根据方案的安...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