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供给侧改革”在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陕西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精心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供给侧改革”,这个看上去有点学术的词语,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将如何改革?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省人大代表、西安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强晓安,为读者全面解读这一两会热词。
释疑 “供给侧”是什么?
“同样是马桶盖、纸尿裤,为什么人们要到日本去购买?并不是中国没有这些产品,究其原因,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跟不上。”省人大代表强晓安说,“这正是我们长期忽视供给侧的结果。如果说以前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来买‘蛋糕\’,那现在‘供给侧改革\’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把‘蛋糕\’做好做精致,这样就不愁没人买了。”
作为西安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强晓安一直关注供给侧改革,他告诉记者,“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供给侧”涉及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而“需求侧”则包括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通俗来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进行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创造有效供给,升级中高端供给,加强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其实,供给侧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过去一年里,西安市做了大量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已经在实践中为供给侧改革探索试验路径。”强晓安说。
建议 西安应该如何改?
“要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就必须在供给侧发力。短期来看,要尽快降低融资成本,大规模减税,放松垄断和行政手段;中期来看,要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资源、要素等加快向新供给形成和新供给扩张的行业聚集;从长期来看,则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强晓安说,“具体讲,就是一创一降一统筹,一去一补一升级。”
一创:创新思路,稳定思想。宏观上发扬三秦地域文化与传承历史文脉;微观上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家精神与心本管理。
一降:降低成本,优化环境。企业自身应该瘦身,推进员工的优胜劣汰;剥离非主营业务与人员;处理与变现不良资产,保证现金流充裕;跨区域资源配置,鼓励企业走出去。同时,要淘汰“僵尸企业”(养员工不养企业)。
一统筹:统筹各类要素及资源,特别是要加快现有优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国内其他城市和中亚等地区投资办厂。
一去:去房地产库存。在西安全面推行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制度,盘活政府积淀资产,实现政府投入和回收的住房保障资源可持续用于解决群众住房困难,使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从“有房住”到“有住房”的保障提升,加快房地产去库存。
一补:补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短板。文化产业方面,可建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民俗文化发展史博物馆城。旅游产业方面,发展古都体验游、生态休闲游等新兴旅游业态。现代物流方面,建设西安在关中城市群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转枢纽物流体系。
一升级:装备制造业升级。推进实施《西安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集聚,致力打造半导体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进“精致生产”,实现“西安制造”向“西安智造”跃升。下一步,西安将进一步研究,出台更具体的方案和行动计划。
解读 能给老百姓带来啥?
如今,我们已经能生产全球最多的商品,可是老百姓居然还要远赴海外去抱回奶粉和马桶盖。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不断打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高效率增加供给,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社会服务需求,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强晓安说,“首先,买优质产品不必再‘海淘\’,国内就能提供质量好、价格廉的产品。第二,房地产供给结构将不断改善,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第三,缓解看病难,在医疗领域的供给端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对医疗资源的垄断,百姓对于医疗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最后,解决上学难,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达到政府保基础、民办创特色,给家长和孩子更多选择。”
记者 张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轩辕杨子通讯员檀柚)昨日,记者从市工商局获悉,去年全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6037户,同比增长12.12%。按全年251个工作日算,平均每个工作诞生462户市场主体,184.91户企业。根据《...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