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石 文/图
曾经担任过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销售处处长的伍永尚,吃过的美味数不胜数,但此刻端起一小碗腊八粥,露出一脸喜悦,原因很简单,此刻是公历1月17日、夏历腊八的晚饭时间。这一辈子,他习惯在这个时间段喝腊八粥。然而,当他用不锈钢小勺从白瓷碗里舀了一点细细品尝后,随着眼帘的下垂,脸上渗出一丝忧虑。
一个隆重的节日
因为儿孙们临时有事,吃中午饭时就说不回来吃晚饭了,老伴因此没有做熬腊八粥的准备。到了做晚饭时间,伍永尚却坚持要熬腊八粥。
在72岁的伍永尚的记忆里,儿时腊八是一个隆重的节日,然而细究起来,当时也没有其他的活动,仅仅是做腊八饭,就是其他地方人说的腊八粥。过去小麦产量低,他们未央区徐家湾街道伍家堡一带有时候一亩打不到150公斤,苞谷、小米、高粱等成为主食。乃些粗粮,搁到嘴里咬着十分粗糙,伍永尚现在想起来胃都嘬酸。加上大人忙,平时做的饭很简单。能吃上另样的腊八饭,他们这些娃们这天都非常兴奋。不过一般情况下一人只有一小黄粗瓷碗,意思到咧就对咧。
虽然是临时决定做腊八饭,但有高压锅,老伴在电磁炉上只熬了十几分钟就好了。这在伍永尚小时候,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烧的是地火,铁锅又厚又大,费时费柴,熬腊八饭更费。这些柴,都是伍永尚秋冬季节一根一根捡回来的树枝,或到坟园子、滩地里一把一把搂回的干草。然而伍永尚为了吃上腊八饭,毫不心疼。母亲说,腊八饭熬得时间越长越香。为了这顿饭,伍永尚和姐弟轮换拉风函三四个小时。风函就是其他地方人说的风箱。
雷打不动的理念
像往年一年,老伴今年腊八前已经把熬腊八粥的食材准备好了,薏米、花生、糯米、葡萄干、枸杞子等等,有十几样。
这相对伍永尚儿时喝的腊八饭可高级多了。他小时候家里做的腊八饭基本用的都是当地产的苞谷、谷子、扁豆、大豆、黑豆、小麦等。不过,他们的腊八饭起码要有8种食材,当然越多越好,而其他有些地方只有7种。一般都能凑够8种,大人提前会做准备,看哪种粮食快用完了,嘴里便念叨留给娃们家吃腊八饭用。有时不够,就到邻居家要一把。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家独自住在村南外边。有一次家里熬腊八饭时粮食种类不够,他拿个小碗,跑了一里路,到辈分比他低,年龄七八十岁、他尊称为“老姐”的家里去要了一把黑豆和一把黄豆。他们村人都很厚道,借了东西一定要还,有的人借人家一平升,还一尖升。经常是给人家还时人家不要。有时候就给点其他啥,如家里人从外头带回来什么好吃的东西,端上一碗拿过去。总之,他们村人有个雷打不动的理念,不管以任何形式,不能把人家这个情忘了。
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1961年伍永尚参军到了兰州。入伍期间,是否吃过腊八粥,他没有记忆,但当时来自不同地方的战友经常谈论腊八。
各地不仅腊八饭做法不同,而且关于腊八的传说也各异。有说是,秦始皇时期有一年腊八,奉命修长城的民夫断粮,临饿死前大家把搜集到的最后一点五谷杂粮合在一起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有说是,岳飞率部抗金紧要关头断了粮,百姓闻讯送来“千家粥”,岳家军饱餐后大胜而归,这天正好是腊八;有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落难,腊八这天靠从老鼠洞刨出的五谷杂粮,熬成粥,渡过难关;有说是,有年腊八这天,村民用米、豆、菜等熬了一锅“杂合粥”,救济败了家的小两口,终使小两口顿然醒悟,从此走上勤俭持家的正道。
伍永尚从小在伍家堡听到的传说则是:佛在腊八那天受难了,闻讯后,这家拿来米,那家送来豆,最后合到一块熬了给他喝,终于把佛救活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从此每年腊八做腊八饭。
每提到这个故事,祖母总是叮咛伍永尚,要记住,人心要善良,能帮人多少就帮多少。这实际上是伍家堡的一个传统。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乱、自然灾害,加之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不断在西安征粮,把老百姓基本上都掏光了,因此解放初,家家户户都不富裕,真是一穷二白,但是谁家有啥困难或有啥事,村里人马上就来了,跟自己家人一样,料理得头头是道,就这样村民们度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只要听说谁家没有吃的了,视力不好的祖母就拄起拐棍,拿上吃的,哪怕是一碗面,叫伍永尚领上,送到乃个家里去。
伍家堡的名片
伍永尚感觉,腊八节文化,像神奇的液体,融入到人们体内,然后又产生出更多的传说故事,再融入到更多人的体内,似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伍家堡人,不光是在村内互帮互助,对外人也友善。
村里有一对伍永尚叫四婆、四爷的五保户老人,住在村南伍永尚每天上学要经过的十字路口,每年四月到十月之间,就在他们家门口摆口大瓷缸,天冷时灌豆汤,天热了灌茶水,旁边还搁有大黑粗瓷碗,免费供南来北往的行人饮用。过路人走到那儿渴了,不用求人,不用给谁下话,直接拿木瓢舀到碗里咕嘟咕嘟随意喝。十字路口那还长有几棵大槐树。夏收时节,伍永尚经常看到戴草帽、背镰刀的麦客,坐在树荫下,一边喝茶水,一边啃自己带的干馍。四婆、四爷一会儿过来看一下缸,看快完了赶紧烧一桶,又倒进去。十里八乡都知道伍家堡有家善人,老两口成了伍家堡的名片。四婆、四爷去世时,送葬仪式非常隆重。伍永尚每想起他们,就感觉有一种说不清的力量催动他的眼泪外溢。
1952年前后,在他们村东南角一片野地里,围了一大堆人。伍永尚跑过去一看,一位外地的要饭老人昏倒在地。伍家堡和附近其他村的大人,闻讯纷纷从家里迅速端来面汤、汤面条、稀饭等。有位很有经验的大人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喂,喂不好会撑死人,我来喂。面汤通过木勺一点点喂进老人的嘴里后,老人慢慢苏醒过来。
由于伍家堡当时有这种淳厚的民风,村民关系相当和谐,十分团结,伍永尚直到参军离开伍家堡时,没有见哪家和哪家有仇,哪家和哪家结怨,打官司、打架的统统没有。
传统文化在起作用
腊八节的故事,非常神奇,起初在伍永尚脑海里只是一些零碎的记忆,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这些故事在他体内融化、发酵,似乎消失,记忆模糊,轮廓不清,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它们像结晶出的糖粒,晶莹美丽,异常香甜。
伍永尚到了部队后,不仅把该自己干的每一件事情干好,还经常攒劲帮别人办黑板报、打扫卫生等等。伍永尚这样不是为了要求进步、表现自己,完全是一种习惯。但由于他的所作所为,连队领导把他当做积极分子往上推,1962年底就任命他为连文书。按说,伍永尚1964年就可以探亲,领导说,你年龄还小,没媳妇,也不急着回去找媳妇,工作离不开,往后推推吧。伍永尚虽然非常想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年龄大了,但他认为不能影响工作。就这样他到1967年才第一次探亲。当了三四年文书,他就被提干了。
1971年转业后,到了黄河厂,伍永尚依然是那样任劳任怨,被提拔为处长。
伍永尚认为,这些都是因为腊八等节中那些互帮互助、和谐友善的传统文化,在他脑子里影响太深,在起作用。今年腊八前,他给孙子说,咱伍家堡是特别友善的村子,你要记住,人要多行善。
烧火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老伴虽然祖籍山西,但从小在西安长大,一直按照西安的风俗每年做腊八粥。儿子成家自己住后,每年到了腊八,她就给儿子打电话,屋里把腊八粥熬好了,你们回来吃吧。伍永尚明白,那不是吃一顿粥的事,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谁还计较这个,关键是有一种情感在里边。
伍永尚的父亲早在1972年就去世了。母亲在世时,碰到腊八是星期天,他们一家人肯定要回去看母亲。每次回到家,母亲在灶上做饭,伍永尚在下边拉风函。随着他拉风函身体躬仰,炉子里吐出忽大忽小的火苗,照得伍永尚脸红彤彤。暖洋洋的白色热蒸汽从锅里摇头摆尾冒出来,笼罩灶旁,母亲的身影犹若在仙境忽隐忽现。伍永尚发现,母亲一边搅着锅,一边满目慈祥地看着他,像是欣赏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就这样,伍永尚一边拉着风函,一边跟母亲聊天。至今伍永尚感觉烧火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如果腊八这天不是星期天,伍永尚就一个人骑车子回伍家堡,等吃过腊八饭离开伍家堡时就到晚上九、十点了。那时路面不好,多是土路,坑坑洼洼,而且没有路灯,全靠摸索着走。有次碰到一个石头,一家伙把车子甩到一边,他从车子上狠狠摔下来,棉裤破了,膝盖上磨掉一大块皮。尽管很疼,但伍永尚依然坚持和母亲一起过腊八。他清楚,如果这天自己不去,母亲的爱,就会憋在心里,化为苦苦的思念。自己再疼,也要让母亲尽情地抛洒母爱,使她心里畅快。
伍永尚腊八回伍家堡,经常碰到也回去了的同村在外工作的同学、战友。伍永尚因此明白,自己并非特例。
1984年元旦,眼看就要到腊八,母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伍永尚再没有能和母亲一起过腊八。
不能忽视他们
如今的生活,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伍永尚有什么忧虑?
伍永尚感觉,现在腊八缺少节日气氛,年轻人对腊八等传统节日看得越来越淡,没有了他们当年那种对节日的期盼。腊八节虽然不是一个很大的节,但它是亲友在一块沟通的机会,和谐的一种手段。如果慢慢地把这些传统节日都取消了,一点一滴的积累都没有了,大家都不来往了,感情上慢慢就淡薄了。亲友感情都淡薄了,和其他人更没感情,向上、向善、互助友爱的品德就会丢失。
伍永尚不知道,实际上在微信群里,腊八这天非常热闹,人们互相祝福,还送腊八粥图片画“粥”充饥。 腊八节起源于先秦时期对大自然、先祖的腊祭,汉代以后融入了宗教内容。这些历史说明,腊八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
翌日,当听到微信群里的情况,伍永尚提出自己的观点,喝腊八粥仅仅是个形式,目的是人们要相互沟通,交流感情,通过微信形式交流也不错。孙子已经给他注册了微信号,只是他暂时还不会用。他准备抽空下工功学会。然而,还有些老人,由于各种原因今生都不会用微信。时代可以将他们淘汰,作为亲友、作为社会不能忽视他们,不能忽视他们易于接受的生活方式,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传统美德。
“啪、啪”,大街上两声急着过年的爆竹声,似乎在说,我们的老祖先能创造腊八节,相信今人也一定能设法把腊八节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消除类似伍永尚的忧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潇)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近日,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正式发布了《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研究报告,其通过引文分析揭示各学科领域被同行认为在全球最具影响力...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