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 提高10.8个百分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数增长较快
关中 小康建设综合优势明显,小康指数83.3%,优于陕南陕北
陕南 年均增幅超5个百分点,资源环境、人民生活、文化建设指数加快推进
本报讯 (记者宋洁 实习生刘子薇) 随着陕西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陕西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4年度陕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分析》报告表明,陕西小康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小康综合指数2014年位居全国第13位,较2010年提高6位。西安对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支撑作用明显。
陕西小康社会综合监测指数87.2%
陕西经过近五年不懈努力,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监测指数表明,截至2014年,陕西小康社会综合监测指数87.2%,较2010年提高14.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7个百分点。小康综合指数 2014年位居全国第13位,较2010年提高6位。
据悉,陕西五大方面小康指数均已超过80%,其中经济发展指数从2010年的70.2%上升到2014年88%,指数提高17.8个百分点;2014年民主法制建设指数较2010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14年文化建设指数较201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指数较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资源环境指数较201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其中,经济发展指数——指标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据悉,工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实现目标;农业劳动生产率、互联网普及率指数达到 90以上;人均GDP、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逐年提升,总体趋势稳中向好。
民主法制指数——指数内部差异明显。基层民主参选率指数与廉政指数较为稳定,主要受政策制度因素影响。其中,每万人拥有律师数指数2014年为 75.6%,较2010年提高26.4个百分点,但社会安全指数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小幅波动。指数反映民主意识稳健提升,法治环境加快改善。
文化建设指数——稳步提高。其中,“三馆一站”覆盖率、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指数已实现目标;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指数、城乡居民娱乐费用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指数,2014年分别较2010年提高14.3和7.9个百分点。指数反映陕西省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繁荣,结构积极优化。
人民生活指数——不断改善。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平均预期寿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指数已经实现目标值,城乡居民收入、居民家庭住房面积达标率、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均有改善性提高。指数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资源环境指数——加快改善。其中,单位GDP水耗、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数已经实现目标;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较2010年分别提高18和20.7个百分点。资源环境结构指数显示,陕西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三大区域小康社会进程仍存差异
近年来,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小康社会监测指数反映明显,小康社会进程的地域性特征依然突出。三大区域小康社会进程差异依旧存在。五年间,陕南与关中小康指数差距从2010年11.25个百分点逐渐缩小到7.3个百分点,陕南与陕北的差距从9.8个百分点缩小到4.2个百分点,陕北与关中小康指数的差距从1.44提高到3.1个百分点。
其中,关中综合优势较强。关中的小康建设综合优势明显,达83.3%,优于陕南、陕北。除资源环境指数低于陕南、陕北,其余指数均位居前列。反映小康进程的五大方面发展的也比较均衡。陕北、陕南五大方面指数并不均衡。
陕北区位特征明显。2010年~2014年陕北小康指数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数增长较快,分别增18.8、13.2和12.1个百分点。
陕南功能区特点突出。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政策限制性因素和地理位置、人文社会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其起点较低,增速则在不断加快,成为新的支撑点,年均增幅达4.1个百分点,其中资源环境、人民生活、文化建设指数加快推进,年均增幅超过5个百分点,发展潜力较大。
在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同时,小康社会进程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包括全省与市级监测差距难以消除,受西安省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效应影响突出,西安溢出效应明显,对其他地市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安对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支撑作用明显,但三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突出等。
新闻推荐
虽然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是西安各大酒店年夜饭预订已过半,部分酒店年夜饭甚至被预订一空。记者走访发现,今年的年夜饭市场呈现逆势上扬的态势,为了争抢市场各大酒店争相让利,一桌千元出头...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