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届艺术节,西安秦腔剧院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即将于6月9日至6月13日在西安广电大剧院开始惠民演出,这部戏凝结了百年易俗社的风雨传奇,更是现在易俗社艺术精神的集中展示。在装台之际,记者采访了舞台背后的演职人员。
三年酝酿“百年易俗”
全员苦练为大戏
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是由易俗社的人来演易俗社的故事,隐藏在钟楼东北的易俗社已经走过了百年风雨,鲁迅先生曾赞誉易俗社“古调独弹”,田汉先生曾把易俗社和莫斯科大剧院、法国芭蕾舞歌剧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剧社”,是国内目前仍在演出的、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社。
易俗社创办者多是出身文化界的名人,同时也是深受革命思潮影响的先贤。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李约祉、高培支、吕南仲等人,把自己对革命的理解灌注在剧本创作、剧目排导、演员培养、观众引领之中,将秦腔艺术改造成对抗封建势力、残旧观念、社会恶习的有力武器。百年来,一代代易俗社人坚持“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的办社宗旨,培养了遍及西北的秦腔名家,创作出影响深远的戏曲剧目,经过百年发展而总结出的经验,让秦腔从地方小戏变成中国戏曲界举足轻重的大剧种,实现了戏剧本体从“编导演”到“观赏思”的完善。
“百年老店”是如何从风云变化的旧中国走到今天的?经历了哪些人与事?一百年的故事如何来演绎?
西安秦腔剧院艺术管理部部长陈强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题材几乎是易俗社历史上最重大的题材,我们要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一百年来一群什么样的人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儿,涉及的人太多,事情太多,可以说,这部戏是要用有限的演员来刻画易俗社历史上的英雄群像。”
《易俗社》这部戏酝酿已久,光剧本创作就用了三年多,几位编剧接力,数易戏稿,陈强说:“不论是题材还是形式,这是易俗社历史上的”重大项目“,《易俗社》这部戏是让易俗社的人演易俗社的事儿,用陕西的形式演陕西的事儿,也是在演绎咱陕西自己的文化故事。”
去年,在修改了几个版本后,终于定稿,今年年初,《易俗社》终于进入了排练阶段,这对西安秦腔剧院和易俗社来说,既是最艰苦的劳作阶段,也是最快乐的收获季节。在四个月的辛苦排练中,三组演员和演奏员不分日夜,除了努力饰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人还要承担群众演员的角色,在彩排时,演员们还要帮助舞美装台、换景,一个人承担多个任务,全剧组齐心协力让《易俗社》更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曲配器高龄上阵
“戏中戏”三分钟换装
陈强介绍,为了《易俗社》,西安秦腔剧院进入了“全员加速”,担任,担任作曲和配器的都是易俗社的都是易俗社的老专家,他们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
其中担任作曲的姜云芳老人担任了《易俗社》的唱腔与音乐创作,老人在病榻上完成了整部剧的创作,她一边插着氧气,一边创作。配器指挥、国家一级作曲张森伶先生已经七十七岁,也放弃了休息,为这部戏忙里忙外。
为了这部大戏,西安秦腔剧院共动用了一百多位演员,四十多个乐队,三十多个舞美,演出阵容是易俗社和三意社两个剧社合力完成,并且外借了十多个乐队,这在秦腔现代戏的演出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记者从负责装台现场的舞美队队长黄荣庆处了解到,《易俗社》的仅从装台上就要克服好几个舞美难题,在舞台设计上,有六座“楼”,作为六个舞台主体移动,增加了景别的纵深感与美观,但是却妨碍了吊杆的下降,因为每座楼之间只有50cm的距离,吊杆上的幕布要在这有限的距离内推出,几乎是挑战了秦腔舞美的历史。
另一个难题是换装难题,一般秦腔演出的换装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但是在《易俗社》第四场、第五场中,有几处“戏中戏”内容,主演惠敏莉的服装要在三分钟之内“从头到脚”全部换完,难度相当高。据了解,《易俗社》一剧中,因为剧情需要,主演有九套服装、四个头套,这在以往的秦腔剧中是不多见的。黄队长说:“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挑战。”
对这部戏,西安秦腔剧院不光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还挑战了舞台装置与剧种的难度,心血之作《易俗社》即将于6月9日至14日在西安广电大剧院等您鉴赏。狄蕊红
新闻推荐
西安至铜川延安 将修高铁已被列入国家2016年铁路储备项目 设计路径从西安北(西安站)出发 经港务区、高陵、富平、阎良、铜川、延安等站
华商报讯(记者张小刚)十三五陕西要实现“市市通高铁”,这一改变陕西铁路交通的大规划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2016年铁路项目前期工作的通...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