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萌作品《永乐宫壁画》
本报记者 张欢欢
远望素衣文斯静萋萋,近看针尖流转似倾诉。春萌绣坊里,一位“绣女”正沉浸于锦绣世界中。初阳映照下,只见她手中飞舞的彩线,色泽倍加耀眼,飞针、走线,娴熟而丝丝入扣,轻巧的技法,犹如优雅的舞蹈,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这位“绣女”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刺绣”第五代传承人崔萌。
见到崔萌时,她正在筹备参加“中国当代美术双年展”,在此次展出前,陕西省有近八百件作品进行角逐,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9人8件作品入围,而崔萌是秦绣的唯一代表,也是铜川市唯一入围的手工艺人。
寻根: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上世纪70年代,刺绣在耀县盛行,大多以被罩、床单、门帘、服饰等生活用品为主。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进了千家万户,“四大件”(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手表)一度被人们视为是财富的代表。缝纫机以其“高效、便捷、易操作”的特点,取代了人工的“耗时、劳累”,慢慢地使用缝纫机的人越来越多、绣制刺绣的人越来越少,秦绣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当时缝纫机刺绣热的年代里,崔萌的母亲办起了刺绣培训班,崔萌也开始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学习。那时的母亲,手上随时都有针线活儿,大到被面、小到手绢,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间,刺绣便在崔萌的心里扎了根。5岁时她就拿起了绣花针,绣的小鸡得到了左邻右舍的夸奖,大家都说“这女娃手真巧”,到了十几岁崔萌就能独立完成刺绣,母亲不在时她还能指导培训班里的学员。大学毕业之后,崔萌当上了美术教师,工作之余她开始思考,如今愿意动手自己缝纫自己刺绣的人越来越少了,难道刺绣真的要被时代抛弃了吗?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手工刺绣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闻名海内外,而秦绣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崔萌暗下决心,她不能让外婆、母亲手中的线断掉,她要溯源记忆中的秦绣。
传承:精华在针端,咫尺匠心难
在继承秦绣制作的10余年里,崔萌不断探索与研究,运用纳纱的刺绣形式来表现传统题材,如十二生肖、壁画、花鸟等,她痴心创作,创新针法,丰富题材,传承文明。为了能更创新这一民间工艺,崔萌分别在陕西师范大学(美术系)、陕西教育学院(美术系)、西安美术学院等高校进修学习,提升技能,内化重塑。现如今她已是全国妇女手工艺编织协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会员、铜川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铜川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传统刺绣题材大多以花鸟鱼虫为主,为了将刺绣与铜川文化相融合,崔萌开始将选材着眼于铜川,2012年崔萌花了半年时间绣成了一幅《坐虎针龙图》,这幅作品通过传统秦绣手法再现了药王传说,“一根很细很细的丝线还要拆成十几股,针法用到了单错、双错等十几种,这可以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幅作品,作为土生土长的耀县人,能绣出孙思邈我感到自豪与骄傲!”崔萌告诉记者,最近她又开始构思一副新作品,她想要通过自己的针线技艺展现铜川的“五色文化”。
在不断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崔萌在刺绣的领域里获得了不少肯定。她的秦绣作品先后受邀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丝绸之路暨文博会、省第四届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三届中国药王节、市非遗纪念等各类展出,并先后荣获全国第十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赛铜奖、省旅游商品大赛获优秀奖、市妇女手工艺技能大赛一等奖、耀州区委、区政府首届文艺精品奖三等奖等众多奖项。一件件流淌着古老传统技艺的作品惟妙惟肖,既有花鸟的多姿、虫鱼的灵动,又有人物的俊俏、山川的壮丽,让人目醉神迷。
说到秦绣如今已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崔萌笑了笑:“这个‘文化遗产’是三秦女人用眼睛和时间熬出来的,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刺绣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寄寓了当地人民美好的愿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所以从小我就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样精美的刺绣不应该在我们手里断了香火,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一直到眼花了、手麻了,绣不动的那天为止。”
发扬:不能断绝的历史香火
作为耀州区锦阳路街道办寺沟中心小学的美术老师,崔萌一直尝试着让秦绣这种传统工艺美术走进课堂,从少年宫到校园兴趣小组,她每学期都会带着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刺绣针法,在这些学生中,不少人都表现出了对刺绣的天赋与热爱,其中甚至不乏一些男孩子。
“我希望通过我微小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秦绣、了解秦绣、喜欢秦绣,最终拿起针来亲手绣制并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从她恬静的面容和温软的话语里,你分明能感受到,这位非遗传承人身上,有着一种植根于骨血的坚守。
青紫丝线绣出一朵朵兰花,怒放在枝蔓上,绿色丝线织就俊朗绿叶,盘踞而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幽兰》悬挂在崔萌家的墙上,惹人注目。远远打量,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幅写意国画,细看才发现,原来是一幅刺绣装饰壁画。而每一幅手工刺绣作品都是一幅画,在一针一线刺绣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绣者的情感变化,包括耐心与定力的考验,反复斟酌的选择与放弃。这样的效果,绝对是冰冷和坚硬的机绣所无法替代的。近年来,秦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喜爱,但受到传统手工制作规模的限制,耗时多,成本高,加之受现代电脑打印技术冲击,愿意手工绣制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在其保护和发扬上,还存在着隐忧。
“我的愿望,也是希望将老底子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崔萌已近六十岁的母亲说出绝大部分如今坚守在刺绣一线的手工艺人的心声。民间传统手艺有很强的民族内涵,它的缺失会留下一片用任何东西都很难弥补的民俗文化空白。它的传承与创新,却会开拓出一条绵延的道路,丰富民族内涵,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崔萌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引导更多人来传承、保护、发扬秦绣,让秦绣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一个个黑夜,崔萌用手中细细的针和线演绎着针尖上的守望,那是一抹夺目的绚丽,透过斑斓的色彩和图案,绽放着传统工艺的别样魅力。孤独前行的背影后,沉淀的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执著和热爱,一种深藏着的朴素情感。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安7月31日专电(记者姜辰蓉)记者从西安市政府了解到,“十三五”期间西安市将打造秦岭特色“生态慢行体验区”。据了解,这一工程将重点打造秦岭山水、复眼看世界、山里人、蓝色畅想、秦岭花开等五...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