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利用政策杠杆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培育新业态、扩大就业增长点、推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创业孵化基地,就是在此大背景下建立的、为有志于创业的人员提供的创业平台。孵化基地犹如一个孕育企业的“温室”,给予在孵化期间的初创企业一定的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模拟市场环境,辅助创业者补齐创业初期短板,降低成本,规避风险,平稳度过初创期,最后汇入到市场浪潮中,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从而实现社会层面上的创业带动就业。铜川市有16家孵化基地在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激活传递创业文化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但还有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空间和发展潜力。创业孵化基地只有不断地提高其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孵化能力,才能起到点面布局、线上延伸、全面带动的作用,才能发挥好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提升孵化基地的承载能力
承载能力是孵化基地带动就业的基本面,通过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在行业和产业链上的不断丰富和延伸,才能最大化发挥孵化基地的创新载体、就业平台、创业摇篮作用,使孵化基地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项目转化、带动就业的优质平台。
巩固现有基地,提升就业承载能力。创业孵化基地是推动“双创”的核心载体,更是培育创业者、吸纳就业的载体,提升创业能力、扩大就业容量是最终目标。目前全市建成五大类型9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和5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含区县基地,全市基地总数量达16个。我们首先要立足于巩固已建成的基地,发挥好作用,重点解决好重点群体,如高校毕业生创业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后的下岗再就业问题以及扶贫攻坚中的特困群体的就业创业问题。从2013年商洛市结合实际建成的“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照金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以及“黄堡下岗职工再就业示范基地”这三个基地来看,每年在基地内实现就业创业的人数在2000余人,占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的20%,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但还有空间。从全市来看,目前入驻16个基地企业达4295家,出孵创业2225人,累计孵化企业6519家,基地直接带动就业3.5万人,间接带动就业1.8万人,累计年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基地的就业承载能力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填补行业空白,提升行业承载能力。孵化基地是产业发展、行业承载的助推器,不仅要立足于地区产业优势,整合特色产业发展,更要结合“互联网+”的新业态,形成科技引领的新产业,填补本地区的行业空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创业需求,形成多行业承载、多项目聚集的效应。目前,铜川市创业孵化基地内的项目已涉及电子商务、建材、商贸流通、养生保健、家政服务、手工艺品、加工、种养殖、陶瓷等15个行业,但是普通传统型产业多,科技类、创意文化类项目少,新型高附加值产业几乎没有。因此,要继续提升基地的行业承载力,必须培育科技类、创意类、技术类等多业态创业孵化基地,提高竞争力,使基地发展更具科学性和持续性。
填补空间布局盲点,提升空间承载力。创业孵化基地分布要依托地域特色和产业布局进行合理布点。城市中可以众创空间为主,乡镇可以返乡农民工孵化基地为主,矿区可以技能加工基地为主,空间上应该做到多点布局,结构合理,形成产业聚集、空间优化的格局,使有创业意愿的人,均可就近就地入驻基地创业,发挥空间布局上的最大辐射优势和带动效应。目前,铜川市的孵化基地虽然在数量上有优势,但是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匀,如南北市区较多,印台东区周陵红土方向现代农业基地分布较多,北区方向布点少,矿区还处于盲点。所以下一步要依托区域资源,补充一批空间布局合理、地域特色鲜明的基地,达到基地覆盖无盲区,就近创业无障碍的目标。
提升孵化基地的服务能力
服务是孵化基地的推动点,也是孵化质量高低、创新创业成效的关键点。服务应该包含创业能力培训服务、融资服务、政策服务、抗风险服务等方面,如果服务跟不上,创业如同无源之水,任由发展,创新创业终将干涸。
引进专业指导团队,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各级服务机构应该转变角色,坚持创业孵化的“三导原则和四+模式”,由“大管家”转变为“服务员”。由购买专业运营团队运营,发挥各自优势,给创业者最优质服务。铜川市聘请专业运营公司为大学生孵化园提供运营管理服务,并通过行政部门牵线搭桥先后又与西安交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清控科创公司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为园区发展引智借力,不断提高园区的综合服务能力。但商洛市在对入孵企业的融资服务上和出孵企业的跟踪服务上还有缺失,融资难是初创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应高度重视,尽快建立孵化企业与金融部门、投资机构的合作沟通机制,吸引民营资本向孵化企业投资,开辟多形式的融资渠道解决这一问题。另外还要对出孵企业做好跟踪服务,探索建立针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发展潜力大、创新创意能力强的企业,在孵化期满后的跟踪服务机制,要将政策延续使用,帮助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
引进专业培训机构,提升培育指导能力。无专不精,优质的创业培训,不但能开拓创业视野,找准市场定位,更能使创业者借鉴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创业孵化基地也要引进并依托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对正在孵化的企业和开展创办能力、经营素质、创业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创业培训,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目前商洛市按照这个引智思路,已经引进了省内专业培训机构,与现有培训机构完成整合,实现了优质培训资源共享的目的。整合后的培训机构强强联手,全面负责对各层级的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指导和创业期的服务。
将政策落实作为源动力,提升抗风险能力。政策支持是孵化基地成功的先导,通过政策支撑,能激发创业者放心创业、安心创业,减少后顾之忧。目前铜川市为孵化企业主要提供有经营场地、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服务;并协助办理开业相关手续,免费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项目推介、法律、财务、工商等政策咨询;落实税费减免、一次性创业补贴、岗位开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全方位的园内政策服务和出园后的政策跟踪延续服务,将有效提高创业孵化的成功率,政策的“兜底”作用有效发挥,基地的吸引力和抗风险能力将会不断提升。
提升孵化基地的孵化能力
孵化能力的高低是创业孵化的根本,孵化成功率和市场生存率的高低是检验孵化基地孵化能力和孵化成效的“试金石”。
选好孵化“种子”,提升孵化能力。要使孵化功能发挥的好,就要注重通过孵化项目筛选、资源对接、前期投资、后期管理等一系列标准流程进行把控,防止出现创业者“创业初期的盲目性”和“创业过程中自生自灭的随意性”现象。市级要建立优秀创业项目库和筛选机制、培养机制,对入驻基地的项目,由专家团队负责其可行性分析评估并指导,提升入孵项目和企业的质量,有好的“种子”做保障,才能确保孵化成好“苗子”。目前,商洛市对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评估和筛选机制,项目库建设滞后,应该迅速完善,尽早发挥好机制的“选种”作用。
建立考核体系,提升孵化能力。新事物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需要进行一个客观的考核评判,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找准方向。孵化基地的发展也是这样,孵化的成败必须有一个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要把孵化功能的完善、创业的成功率、孵化企业的成长速度、出孵企业的生存质量,以及孵化基地对当地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情况等方面的贡献,作为考量孵化基地发展的必备因素,只有这样,孵化基地的发展才会始终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目前,商洛市对孵化基地仅限于每年一次考核,考核的内容也仅限于对经营情况、实训设备使用情况、投入维修资金情况、吸纳就业情况的了解,考核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考核体系不完备,考核的重要性还没有显现出来。下一步,我们要依托专业运营团队,一方面为孵化企业提供优质孵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快落实科学的、全面的、有效的考核,才能精准提升基地的孵化能力。
建立共生机制,提升孵化能力。一方面,鼓励基地内正在孵化的企业与管理运营基地的企业间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另一方面,要与行业和协会内的一些成熟企业间建立定期交流合作机制,使园内企业既能与运营企业共生共赢,又能通过得到行业成熟企业的帮带,多走平路和捷径,尽早适应市场气候,成功孵化出园。第三,要使基地内孵化企业间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对内自足、对外开放的产业系统,也就是企业间要形成市场合作兼容、优势互补共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模拟市场化的园内生态系统,使孵化企业在创业生态系统内相互间就能找准各自市场定位,提高出园的市场存活率。目前,商洛市入驻孵化园和孵化基地的企业,大多体量小、行业单一、空白点多,内部共生合作机制和优势互补机制还没有形成,仍然是“单兵作战”,运营方应加快机制建立,通过多种形式加快行业梳理和交流融合,近早实现独立的“军团作战”。
“双创”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创新创业是战略核心。要素齐备、布局合理、人才聚集、运营高效的创业孵化基地对推进“双创”工作尤为重要。作为经济转型城市和煤炭去产能城市更要在发挥创业孵化基地在推动“双创”工作中的作用上做好文章,把孵化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源动力,作为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引擎。
(作者系市人社局副局长、市就业管理局局长)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安7月3日电(记者梁爱平)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工人近日在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甬钟。据文物专家介绍,该甬钟应是从汉江上游冲卷至南郑。6月28日上午,南郑县几名工人在圣水镇青...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