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绚丽多姿的桥梁中,陕西的灞桥属中国最古老的桥梁之列,风格独特,闻名遐迩。
灞桥在西安城东的灞河上,据《水经注·渭水》载:秦穆公为显霸功,更名滋水为霸水。水上有桥,谓之霸桥。后地理学家加以“水”偏旁,成为现在通写的“灞桥”。至今灞桥已有2000多年的变迁史,秦、汉时期,灞桥是长安出入东方的交通要冲,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被大火烧毁,重修后,改木桥为石桥,取名“长存桥”。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汉灞桥之南又建成一座名为“灞陵桥”的石梁桥,也称南桥。就是以后不断变迁、演化的灞桥。
唐代,地处交通要冲的灞桥,受到高度重视并大施修葺。灞桥成为全国有名的四大石柱梁桥之一:“天下石柱之梁四:洛三灞一。洛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并制定灞桥法,对修葺后的灞桥进行管理。
北宋时,灞桥已经坍塌,神宗年间,虽经韩镇重修,但并未修建成一座永久性石桥。元代山东堂邑梓匠刘斌抱着“石桥不成,永不东归”的决心,前后十五年,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在当地官民的支持、赞助下,灞桥终于落成。
在这之后,灞桥又多次修复,都由于桥梁设计不能适应自然条件,经不起洪水冲刷和砂土壅塞,不久桥又倾毁,以后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陕西官绅纠集匠民,参考当时西安普济桥的技术特点,又重建灞桥。这次重建,吸取历代桥圮的教训,结合桥位的水文地理,从设计到施工较过去都有突破性改进。直到建国后改建前,历时120余年灞桥安然无损。
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七月建成的灞桥长134丈,67跨,石轴桥柱408根,各跨间跨径1.2丈到2.1 丈不等,桥面两旁有石栏,栏内桥约7.5米宽,三轨并行,颇为宏敞。这次重建,牢靠的下部结构:置梅花桩,砌筑护底,实盘作基,石轴作柱,分层安装组合,使水不搏击,砂不停留,为古代桥工精湛技艺又一体现。这也是灞桥百年不毁的主要原因。1957年灞桥改建时,桥墩仍利用老石柱修建,使这座古桥,兼起交通桥与文物桥的功用。
灞桥建桥伊始,筑堤植柳,柳絮随风飘舞,宛如飞雪满天。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声名远扬,成为“柳色如烟絮如雪”的名胜。故有“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美称。
古时,官府还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叫做“滋水驿”,长安人向东送行,往往以灞河为界,送出长安城,到了灞河就要在灞桥上分别了。当时灞桥两岸,数里河堤,举步皆柳,东去之人,常折灞柳赠别亲朋好友,以寄相思之情。后来,灞桥作为话别之地的美名渐渐传扬开来。
柳絮胜雪传千古,文人笔下叙断肠。灞桥折柳赠别,不少文人学士曾留下抒情寄意、脍炙人口的诗篇。一生洒脱的李白在《灞陵行送别》中肆意挥洒着笔墨:“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一阕词《忆秦娥》更道出了灞陵折柳的伤感情怀:“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飒爽的女革命家秋瑾也曾在灞柳风雪中黯然:“灞陵桥畔销魂处,临水傍堤万万条”。使灞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送友离别的富有诗意的古桥。
今日,灞桥虽早已不是当年的千年古灞桥,而被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桥所取代。但变换了历史的天空,灞柳依旧,裹载着现代的风韵,仍在悠悠飘荡,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诉说着秦风汉雪,隋雨唐月那些遥远的故事……
新闻推荐
西安警方异地调警进行治安大清查 火车站及周边治安整治工作初显成效
昨日,西安警方对辖区的经营场所进行检查。记者王涛通讯员杨霄摄本报讯(记者王涛)为了进一步整治西安火车站周边乱象,昨日,西安市公安局异地调集150余名警力进行治安大清查。昨日,西安市公...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