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会黄河边唱起秦腔首席记者 张志杰 摄
24日一早,我们沿着晋陕大峡谷由北而南,在滔滔黄河水陪伴下,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八百里秦川的东大门——潼关。
黄河出晋陕大峡谷后,在山西风陵渡折向东去。潼关就位于渡口南岸,扼晋、陕、豫三省要冲,这里也是渭河入黄河处。
沿渭河入黄处南岸一路向西,没走多远经过一段夯土的城墙,快到潼关老县城旧址时,岸边零零星星分散着一些民居。紧临渭河边上有一处红砖瓦房,灰砖砌就的院墙,它的主人叫刘金会,一位70岁的老人。老人是“黄河十年行”定点跟踪采访的十位对象之一。2010年“黄河十年行”第一次来到这里时,与老人偶遇,当时她是一名保洁员,正在忙着扫大街。没聊几句,老人就把大家带到了她家,一个黄河岸边的农家小院。老人是在老潼关县长大的,已经在黄河边生活超过60年。
中午,车还没到风陵渡时,我们打电话给刘金会的女儿,她的女儿说母亲现在不住黄河边的老房子了,而是住在潼关县城,这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径直来到县城,见到老人后,她带着我们来到黄河边。拨开一人高的薅草,在一片树丛掩映中我们看到一个有些破败的小院,铁栅栏做的大门锈迹斑斑,门口杂草丛生,这就是老人原来的家。老人说,她不住这里已经一年了,也好一阵子没来了。本来我们打算要进到小院看看,不巧的是,老人忘了带钥匙。站在门口,老人感慨万千,思绪又回到了过去。
上世纪60年代,刘金会一家迁到附近的山上,后来老伴儿从造船厂退休,她们一家又从山上搬回黄河边住。时光如梭,等儿女们一个个长大离家之后,这里就剩刘金会一个人了。在房子后面,刘金会紧临河边开了一片荒,种了辣椒、韭菜、南瓜等各种蔬菜,有时多少卖点儿钱,多数都留着自己吃或者送给儿女们。前几年,刘金会还一直做清洁工,每天上午7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是工作时间,一天挣不到20块钱。在去老房子的路上,刘金会说老房子一带要搞开发了,她已经拿到了30多万元的赔偿款,现在就等着拆老房子了。从今年5月份开始,她也不再干清洁工了,她说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另外生活条件也好了,不用那么辛苦了。
往年,刘金会老人都会站在老房子旁边,即兴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吼上一段秦腔,今年也不例外,而且“阵容”超过往年。听说我们今天要来,上午11点多,老人就约了3名“小伙伴”,让他们在黄河岸边等着“演出”。由于老房子荒废,周围长满野草,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刘金会只好带着大家来到距离老房子不远处的三河口,这是一个正在建设的沿渭河岸的景区。
我问老人景区有多大,老人说不上来,只是告诉我景区一直向西修,要与华阴境内的渭河大堤景区连起来,向东就要包括她的老房子所处的位置。说话间,老人脸上透着幸福与自豪,她说,以后这里的景色将越来越美,来这里的游客肯定也越来越多。在景区一处开阔地,背对渭河和黄河,刘金会和她的“小伙伴们”敞开了嗓子,《断桥》《三娘教子》等经典唱段伴随古老的音乐,时而激昂、悲壮,时而欢快、明朗,幸福就写在她们脸上。
其实,刘金会老人说的渭河沿岸景区, 是2011年2月陕西省启动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到去年年底,渭河“安澜图”已初具规模。经过大规模的整治,渭河全线防洪能力大幅提升,城防段达到百年—遇防洪标准,西安城防段更是达到300年一遇防洪标准。去年7月,陕西省启动渭河新一轮综合治理,此轮整治以打造渭河生态区为核心,未来的渭河沿岸将建更多的景观生态区。通过5年努力,陕西省将沿渭河建设一条长512公里、宽约1-6公里的生态区,形成一个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削减雾霾的“绿肺”。 据介绍,2010年“黄河十年行”来到这里时,这里还是一片乱石滩,2013年再来时,这里已经开始修起围栏、铺砌地砖,建设景区,如今更是巨变。
一边是静静流淌的母亲河,一边是纯朴的老百姓用力吼出的秦腔,伴随着一阵阵的快门和闪光灯,这幅画面被定格在大家的摄像机、照相机中,也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
首席记者 张志杰
新闻推荐
西安京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向我局申请高新区沣惠南路窑头东巷2号自建商业、办公、公寓楼4幢、地下车库1幢房屋权属登记,相关利害关系人如对此有异议的,须在通告之日起十五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我...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