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文/图 茅志强 我与跳伞塔的缘分

来源:西安晚报 2016-08-14 08:50   https://www.yybnet.net/

高耸入云的跳伞塔

跳伞塔坐落在西安市体育运动学校内

伞塔路因跳伞塔而得名

在西安东郊有一条叫伞塔路的街道,它是因路旁有一座跳伞塔而得名的。五十多年前,我曾与跳伞塔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西北第一高塔

跳伞塔,坐落于西安城东伞塔路市体育运动学校院内。

当年的跳伞塔下,是西安市国防体育运动俱乐部。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在西安青少年中开展和加强军体运动训练,为军体运动、国防队伍建设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西安市政府于1955年,在东郊苗圃路(今东二环金花北路一段)西安仪器制造工业学校(今西安工业大学)对面一条东西向道路中段路北的一片荒地上,划拨80亩土地,由市体委军体科牵头,安排一批部队复转专业骨干,组建成立西安市国防体育俱乐部。初创时期,下设无线电、跳伞、射击三个俱乐部。后向东扩征12亩土地,增设摩托车、航模俱乐部;向西扩征2亩,增设海模俱乐部。

1957年,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由苏联技术援建,在西安市国防体育俱乐部正中的空地上,破土动工开始修建西安乃至西北第一高塔——西安跳伞塔。该塔1958年竣工,并于当年承办了首届全运会跳伞项目竞赛活动。跳伞塔高75米,塔身是全钢筋混凝土预制桶状结构,里面有当时全国最先进的大功率电机升降设备。陕西省跳伞队也因得其益,成为全国跳伞强队。从此,西安跳伞塔成为西安城市一张重要的名片,那条土路也因此被命名为伞塔路,并一直沿用至今。

幸运参加无线电俱乐部集训

我是1962年暑假开始与跳伞塔结缘的。

那年夏天,我小学毕业。班上李锡放、仝康民、陈立群、韩祝英等同学接到参加无线电俱乐部夏令营集训的通知。他们早在1960年小学四年级时,就被学校选派到跳伞塔参加报务训练,我一直十分羡慕。那时,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孙道临主演的李侠,头戴耳机,手敲电键,滴滴答答,那潇洒英气的形象,不知搅动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加上我又读了《一颗铜纽扣》《不可捉摸的人》等一堆苏联谍战小说,憧憬某日也成行家里手的我,也极想去参加报务集训。看到我的殷切期盼,李锡放义气豪爽地一挥手说:“好!那我带你去跟教练说说!”初生牛犊不言怕,在他们报到之日,我就和李锡放一路,同往跳伞塔去试试运气。

那是我第一次去跳伞塔。走到苗圃路,见到消防二中队车库,向西一拐,走上一条碎石土路,行至中段路北,看见一个很大的院子,那就是市国防体育俱乐部。

走进院子的灰色大门,就看到一片很大的场地,高高的跳伞塔矗立正中,直插云天。有跳伞队正在训练,一朵朵绽开的白伞嗖嗖从半空降下。

我环顾左右,是一溜东西向、南北向平房,呈对称分布,将大院包裹。左边,全是无线电俱乐部用房。南北向一长溜大多是报务训练的教室、活动室,一间是机务组活动室(后因未列入竞赛项目而萎缩停办)。沿西墙一溜东西向平房是器材室、办公室、教练宿舍、灶房等。右边,一溜平房是省无线电专业队(含报务、测向两竞赛项目)和省跳伞队。沿东墙一溜,是航模俱乐部及部分其他俱乐部教练的宿舍办公室等,再东边是摩托车俱乐部。在大院最东北角,土崖下是射击俱乐部靶场(即今新辟的东窑坊路军体校大楼位置)。

李锡放带着我先去见了符清学老师,符老师又带我们去见了岳关主任(伞兵大尉转业),没想到十分顺利,我的请求获得了他们的批准。我兴高采烈,赶紧跑回家,拿了点简单的行装,再赶回俱乐部。晚上我睡在大教室铺着草席的地铺上,一直还在偷偷乐着。

四年军事化集训收获大

那期暑期集训班总共二十几个学员。除我们来自交大附小的6个年纪最小的学员外,其他还有来自西安各中学初一至高三的大同学,每校选派来的也就一两名学生,不像我校那么多人。

夏令营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每天按时起床、训练、娱乐、就寝。上课了,每个同学都领到一副带着大橡皮套的耳机和一个电键,集训班还免费发给我们铅笔、小刀、抄报纸。我们要在很短时间内,背熟10个阿拉伯数字的长码、短码及26个拉丁字母的摩尔斯电码信号,然后反复练习抄收和发送。课上,教练们严格认真,课下,亲切热情。晚饭后,符老师就带着我们去其他兄弟俱乐部串门,去市体育场游泳,去射击队打靶,与省无线电队联欢。有次还组织我们攀登上了跳伞塔,挂上伞牵引上下,感受跳伞的滋味。那次登塔,沿着塔内盘旋而上的阶梯,我们一直爬了四百二十多阶,才到达位于塔身45米高度的那圈露天观景台。登临其上,当时的西安,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因为参加了夏令营,我过了一个充实而又愉快的暑假。参加完这个暑期夏令营,再开学后,我们都升入交大附中。在随后的四年中,每个寒暑假,少则二十天,多则三四十天,我们都在俱乐部度过。除此之外,平时每个周六下午和周日,不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我们都继续往返于那段碎石土路,前往跳伞塔,参加收发报训练。俱乐部在我的中学成长阶段,几乎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我们在俱乐部,分文不掏,国家管吃管住,参加集训、竞赛或服务。在那困难年月,尽管在俱乐部我们也曾经历过“瓜菜代”、吃过麸子馅的大包子,但起码比在家吃得饱、吃得好。尤其碰到参加省市大型竞赛,裁判员一天一元四、运动员一天一元八的伙食补贴,我们也是运动员的伙食标准。那时对还没怎么见过世面的我们,也算开了回眼。尤其一次随符老师去南郊省射击场办事,在省射击队吃了顿中午饭,鱼呀肉呀尽饱吃,让我很惊讶!1964年,饿怕了的全国人民尚未完全告别饥饿,那时的中国运动员却能享受到仅次于飞行员的特殊伙食标准,只要能出成绩,为国争光,国家就尽可能付出。

那几年,市国防体育俱乐部在西安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和普及的国防体育运动业余训练,成绩显著,可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如我校的李见为、李汇汇兄妹俩在1965年西北五省(区)业余无线电竞赛中,分获男女收发报第一名。

俱乐部几年集体生活的锻炼,符清学、卜国枢等一批优秀教练员亲切耐心的指导,并将他们从部队带回的优良作风言传身教于我们;有来自西安各个学校的大同学小同学的友好交往,使我们更多地接触社会,大大扩展了社会交际面。就拿今天能谝一口地道的西安话、河南话,也是夏令营、冬令营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的收获呢。

跳伞塔依然高高耸立

1966年,我们终止了在跳伞塔下的培训。

后来知道,1985年,省跳伞队最终撤销, 1993年跳伞塔也被弃置,隐于高楼大厦之中,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但是跳伞塔在我心中,是一座永不消失的丰碑高塔。

前几天,当年一起在跳伞塔培训的陈立群同学由京回陕,席间聊起往事,大家突然涌起再去跳伞塔一睹旧地的强烈念头。随即大家相约前往。行至伞塔路,那里已是高楼林立,商铺云集,熙熙攘攘,面目全非,昔日空旷、恬静的国防体育俱乐部已不见踪影。小心打问,在两楼之间一个不起眼的大门,看到挂着“西安市体育运动学校”“西安市体育工作队”两块牌子的院子,这就是当年的俱乐部。驱车入内,原来的平房都被不算很高的楼房取代,在一块大影壁后边,是一个圆形塑胶运动场,唯有跳伞塔依旧巍然屹立于场地正中。

随后七问八问,我们还找到了当年俱乐部的两位老师,符清学和王怀青老师,他们都八十多岁了。

新闻推荐

彭飞将迎来奥运首秀

彭飞(资料图片)记者王健摄明天凌晨,陕西省古典跤选手彭飞将迎来自己的奥运首秀。作为陕西省时隔28年后,重返该项目奥运会赛场的第一人,1992年出生的彭飞希望用最好的状态和最好的成绩回报三秦...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文/图 茅志强 我与跳伞塔的缘分)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