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团在西风酒厂合影记者 尚洪涛 摄
采风团在周公庙合影记者 尚洪涛 摄
8月5日、6日,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和西安智德通集团主办、《西安晚报》文化部和《宝鸡日报》副刊部承办的“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宝鸡采风活动暨首届散文论坛在宝鸡成功举办。
8月5日,采风团一行40人前往西凤源头宝鸡,探访西凤酒厂、参观周公庙、寻访秦公一号大墓,一路上感受美酒文化和周秦文化。8月6日,采风团成员还出席了大赛组委会主办的首届散文论坛,并集体参观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短短两天,宝鸡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给青年散文家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感悟,就连采风团特邀嘉宾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海南师大教授张浩文都表示:“晚报扶持文学的传统又回来了!”
三秦儿女3000年前就爱饮酒
柳林古镇名不虚传。刚一下车,采风散文家们就闻到了浓浓的酒香。
“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在西凤酒厂大门内的一尊汉白玉塑像前,导游讲述了一个西凤酒的故事:“唐高宗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护送波斯王回国。途经凤翔,大队人马行至城西15里亭子头村,忽见路旁群蜂昏昏迷迷,欲飞不起,众蝶摇摇晃晃,纷纷坠地。裴侍郎心生奇怪,命府吏查访,原来是西5里柳林铺一酒家,从地下掘出窖藏老酒一坛,酒液滢澈,浓郁芳香,酒气随风飘溢,醉倒蜂蝶。波斯王子盛赞西凤酒之醇香,独具一格。侍郎大喜,即兴挥毫题诗一首,并上书高宗。此后,大唐王室将柳林酒列为珍品上贡。”
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西凤酒,是三秦儿女好饮酒的见证者。1927年,在宝鸡戴家湾出土的冉方鼎铭文中,便记载了周公旦东征讨伐东夷凯旋之后痛饮美酒的史实。遥想当年,众人在周庙祭祀,“酓(饮)秦酓”,即共饮秦酒,重赏东征功臣。还有史料记载过另一段豪壮的故事:公元前624年,秦国伐晋,大获全胜后,将士们到了黄河岸边,穆公犒赏三军,但秦酒有限。大臣蹇叔建议:“倾酒于河,将士皆饮。”三军将士于是伏河痛饮,结果全都醉了。
令人震撼的酒海储酒法
宋嘉祐七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作有赞柳林酒的诗文:“花开美酒唱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明代也有文人赞誉柳林酒的诗文,苏浚《东湖》诗中有“黄花香泛珍珠酒,华发荣分汗漫游”。清代以“凤酒”著称,而且在“八百里秦川”的宝鸡、岐山、郿县及凤翔县等酿制之烧酒均称“凤酒”。尤其在凤翔,自古以来盛产美酒,唯以柳林镇所酿造的酒为上乘。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东湖柳,西凤酒”的佳话。
关于西凤酒厂的建立,还有一个故事: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凯旋回国,途经香港与同胞庆贺时,宴席上发现独少了西凤酒,他说:“中国有四大名酒,今天怎么没有西凤酒?”同胞们说:“西凤酒供应量太少,实在是买不到。”随后,周总理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调研,加快西凤酒发展。1956年10月,国营陕西省西凤酒厂成立,彻底结束了西凤酒的小手工作坊的历史。
太多的历史典故、佳句诗篇,太多的豪情万丈、旖旎绮丽,它们掩藏在历史故纸堆里,太值得后人用文字去书写、回味。许多采风的散文家都被那些故事所打动,思绪万千,打算用手中的笔去追忆往昔的风流佳话。
得知全国的青年散文家来采风,西方酒厂还特意打开储藏西凤酒的酒海专用库房。酒海的制作相当考究,师傅需采集生长在秦岭的荆条,在水分尚未消失殆尽前将其编成大酒篓;然后需用鸡蛋清、猪血、小米等制成黏合剂,用白棉布裹糊酒篓内壁,并在白棉布干透之后,再以麻纸进行百层裱糊,而每一层的麻纸裱糊均需要在上一层麻纸自然晾干之后才能进行;最后以菜油、蜂蜡等涂封。每一个酒海的制作,都要历经繁复的工序,要耗去酿酒师一年的时间。在酒海专用库房里,每走一步都似乎能闻到岁月留下的味道,西凤这种独特的储酒方法让大家感到震撼。
被周公彻底征服了
感受了西凤酒文化的深邃与博大,5日下午采风团一行又抵达周公庙。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即《诗经》记载的“凤凰明矣,于彼高岗”处。
周公庙是后世人为纪念周公旦而修建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生于岐邑,死于丰都(今西安市西),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是周王朝的开国勋臣。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少不更事,由周公摄政。在此期间,周公率军东征,平定了管蔡之乱,稳定了周初政局。同时,他还制订礼乐,建立朝纲制度,为巩固新兴的周王朝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还制定了一套君臣、父子、夫妇、上下、尊卑、贵贱等典章制度和礼节法规,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奠定了牢固基础。
据《竹书纪年》载,周成王率文武群臣到卷阿宴歌游乐,当时成王的叔父召康公也前来并赋诗一首,即载于《诗经》的名篇《卷阿》。全国很多地方均建有周公庙,采风团参观的岐山县周公庙是存世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周公庙。曹操在《短歌行》中写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赞美的就是周公思贤如渴、礼贤下士。周公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孔子年迈后,曾因为自己很久没有梦到周公,而感到遗憾不已。
周公身上体现的责任意识、忠诚意识以及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很多采风的散文家,供职于西京医院的采风团成员贾宝宝感慨:“像这样近距离地接触深厚的周文化知识,对我还是第一次。这里的很多内容值得我回去再好好回味。这次来周公庙采风,我被周公彻底地征服了……”
看到国宝级青铜器真容
5日傍晚,采风团一行抵达秦公一号大墓。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今天凤翔的雍城建都,秦王嬴政的成年加冕就是在雍城大郑宫举行的。现已探明遗址内有新、旧两城相连,南北长达两公里,东西约一至两公里。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量工作,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在雍城遗址之南的南指挥镇有秦公陵园,共发现4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的秦公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土圹墓。秦公大墓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
采风团成员卢文娟是第一次参加文学采风活动,在听完专业导游的讲解后,特别有感触。“这是我第一次出来采风,真的是收获太多了。看到秦墓葬,确实感觉那时候的野蛮和残忍……我们真的需要好好感谢这个时代,是历史的车轮让那些落后的文明被抛弃,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自汉代以来,数万件青铜器从这里出土,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闻名于世。宝鸡出土青铜器的数量之大,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因此,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8月6日下午,采风团来到位于宝鸡石鼓园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感受了青铜器在漫长历史岁月演变中的独特价值。行走在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等展厅,看到了以前在书面上所看到的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卫鼎等国宝级青铜器的真容。
两报搭平台做法值得称道
采风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给青年散文家群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事教育工作的采风团团员孙小群说:“感谢《西安晚报》和《宝鸡日报》联手搭建了采风的平台,给文学新人以扶持、点拨。在文学之路上,我刚刚蹒跚学步,这次宝鸡之行,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窗。采风酒厂,使我对西凤酒的酿造过程有了详细了解,也激发了我对酒文化的兴趣。在周公庙、秦公一号墓及青铜器博物馆的采风,让我一次次对古人的精妙智慧赞叹不已,对远古的周礼文化连连叫绝。”
采风团特邀嘉宾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海南师大教授张浩文,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陕西调到海南的。他激动地说:“《西安晚报》是一张有文化品位的报纸,有着扶持、关爱文学新人的优良传统,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坛大家最初的作品都是在《西安晚报》发表的。参加了这次《西安晚报》和《宝鸡日报》联办的采风活动,我感到晚报扶持文学的传统又回来了。有文化的报纸,就应干这样的事!”记者曾世湘 实习生张磊
新闻推荐
董军在调研西安市非公经济发展时强调 坚定信心 创新驱动 携手共进
本报讯(记者张佳)8月5日上午,市政协主席董军调研西安市非公经济发展情况。他强调,要充分肯定非公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和民企共同努力,为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董...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