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傅展示捐献志愿登记卡????本报记者陈飞波摄
????张师傅一家三口填写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本报记者陈飞波摄
昨天上午,62岁的父亲,57岁的母亲,34岁的女儿,西安北郊一家三口,同时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郑重地写下他们的名字。这是通过西安市红十字会一家三口同时登记捐献器官的首例。
一家三口同时捐献器官
“说实话,我们没有觉得这是多么大的事,还用媒体采访?”昨天,记者走进西安市太华北路附近一小区,34岁的张荧荧显得有些惊讶。
从西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张女士和父母,立即拿起笔填写起来,并在最后一栏的“我自愿无偿捐献”的项目中:全部器官,或肾脏、肝脏、心脏、肺脏、胰腺、小肠、其他,选择了捐献“全部器官”这一项。
“之前,有的家长想捐献器官,子女不同意。有的子女想捐献,家长不同意。而他们一家三口同时登记捐献,这也是我们第一次遇到(通过市红十字会登记人体器官捐献志愿)。”工作人员说。
西安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崔锦绣说,截至目前,西安市累计已有200余名爱心志愿者捐献器官,为50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成功进行了器官移植。2013年-2016年10月,西安市眼库接受眼角膜捐献264人,使500余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
能捐的全部捐了救别人
说起最初的想法,三人笑了。独生子女张女士回忆到,十多年前,还在她上大学那会儿,和父母无意间谈论到孝顺生死的话题,父母对老人很孝顺,用母亲的话说,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敬,死后啥都不知道了,所以没必要做虚的——葬得多风光不如生前孝顺老人。
“我们活着的时候,你好好待我们。我们不在了,你就不要买墓地,设灵堂,把我的骨灰撒在海里。”母亲说道。父亲张先生接着说:“我不在了,你把我的骨灰埋在树下。”此时,张女士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撒海里,埋树下,救不了人命,不如把能用的器官都捐给其他病患让他们用了吧?
之后,他们三人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并于去年在西安市眼库登记捐献眼角膜。“当时想捐献全部器官,由于那里只接受眼角膜,只好捐了一项。”这位80后自主创业者张女士,五六年来每半年坚持献血一次,捐过两次血小板。
父母是热心肠,退而不休,晚上看电视爱看新闻看时事,不看电视剧。看到楼下和单位厂里有流浪猫、流浪狗,张先生都会把这些流浪动物养起来。
“器官有用的全部捐出去,那么多病患因为器官衰竭等着救命!”母亲说。“人走了,啥都不知道了,我们愿意以器官捐献的方式让生命延续!”张先生笑了。“真心觉得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就跟上班一样。”张女士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来帮助急需帮助的病患!
首席记者姬娜
新闻推荐
????昨日上午,热力监管单位及企业4位嘉宾在本报接听读者热线????本报记者李宗华摄????西安热电阳光热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振鹏解答市民疑惑????西安市供热监督管理中心科长鲁闯远接听热线????西...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