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巨幅剪纸作品 本报记者陈飞波摄
长卷缓缓打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流畅的衣角,精巧的发饰,所有的细节无不展示着“西安剪纸”的秦风秦韵。
昨天下午,记者在莲湖公园有幸目睹了这张长达米、宽0.米,名为《五十六个民族》的巨幅剪纸作品。站在长卷旁,逐一向围观市民讲述作品创作特点的正是陕派著名民间剪纸艺人刘惠霞。而这幅作品是她带领6名残疾人学员、3名志愿者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的一次传统剪纸创新。
提起这幅剪纸的创作理念,刘惠霞和她的创作小团队,着实花了一番心思。她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去年国庆节,学生们给我庆祝生日的时候,我们就想要送一份生日礼物给祖国。当时大家一起讨论,定下了‘我和我的祖国\’的主题,最终决定用《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方式进行创作。”
有了主题后创作计划就提上了日程。多年从事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工作,刘惠霞是陕派“西安剪纸”艺人中的佼佼者,每年4个班的滚动教授,她的学生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有了带学生共同创作的心愿,再经过两轮技能强化后,在她的上百名学生中,6名有肢体残疾的学生以最优异的表现冲进了创作小组。
刘惠霞说:“经过训练,她们都具备了层团花不变形的基础,她们沉下心来勤学苦练的精神让我感动。我们和3个志愿者一起,搜集了目前网上能见到的所有关于民族大团结的图样,最终决定以邮票《个民族大团结》套系里的人物形象及服饰为基础,结合陕派‘西安剪纸\’的风格,进行二次创作。”
记者了解到,这幅剪纸长卷中,单幅为单人造像,人物形象有男有女,采用魏碑石刻的线条,陕派剪纸的风格,对×厘米的红色丝绸,增加白色背纸后,进行单独创作。作品完美展现了个民族的风采和祖国大家庭的幸福生活。而这种采用丝绸材质呈现“西安剪纸”的方式尚属首创。
刘惠霞告诉记者:“过程不容易,但结果特别有成就感!剪苗族、彝族的发饰最见功底,而布依族、朝鲜族的衣饰更有特点。这些我都很喜欢。最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细节无不展示着‘西安剪纸\’的秦风秦韵。以前听说同行做过绒布剪纸,但丝绸剪纸的方式目前属我们师徒的首创。”
本报记者李佳实习生孙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宋雨实习生陈华罗)昨天下午,西安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与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为“网安警务室”揭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