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的周澍展示母亲珍藏的选民证????本报记者宋雨摄
????周澍母亲保存的选民证
张选民证摆在一起,明显可以看到岁月在纸片上留下的痕迹。但周澍保存得非常精心,每一张都没有折痕和破损——这不仅是母亲留下的传家宝,更见证了中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年,周澍的母亲去世。整理母亲遗物时,在客厅一个柜子里的抽屉,他翻到这些选民证。“装在袋子里,按照年代顺序,整齐放着。”和选民证一起的,还有几个存折,“可见老太太对这个事多珍惜。”
昨天下午,西安西郊一家老年公寓,岁的周澍讲起母亲的故事,又一次沉浸在往事中。周母是西安人,父母去世得早,跟着奶奶长大。她缠过足,没有上过学。解放后,周母参加了扫盲班,开始识字,后来街办成立了工厂,动员家庭妇女走出家门,投身经济建设。周母报名参加了毛笔厂,每月有几十元的收入。
年6月日,周母收到第一张选民证。这是一张暗紫色的纸,上面用繁体字记录着选举人姓名、性别和年龄等事项。
这一年,周澍岁。母亲参加选举的具体情况,他早已记不得了,但在周澍的记忆中,这张不寻常的“选民证”,让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让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选举的权利,“对母亲这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人而言,确实像是一次‘新生\’。”
从年开始,每次的选举证都被周母悉心保存下来。
“这是传家宝。”一直到年,周澍居住的北大街进行改造,周家搬迁,离开了过去的街办。最后一张选民证的日期是年3月1日,繁体字早已变成了简体字,纸张的印刷质量明显改善。它们串联起周澍母亲大半生的生命沉浮,又如一个个脚印,生动、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基层民主的进程。
如今,周澍也到了人生暮年。他希望将这些选民证捐给相关部门,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记住选民证背后的特殊意义和历史变迁。
文/图本报记者宋雨实习生陈华罗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赵丽莉记者陶颖)昨日,记者从西安秦华天然气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与西安银行合作推出的天然气充值业务已全面上线,市民可在西安银行任一ATM自助终端机器上进行小时全天候天然气充值业务。...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